國務院部署進一步推進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落地見效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落地見效。
這已是連續三天,中央級會議聚焦小微企業融資問題。8月21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聚焦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那么,為何近期連續三次重量級會議都聚焦小微企業,并輔以多項支持性政策?
一方面,小微企業從個體看雖然體量小、影響弱,但從整體來看不容忽視。8月20日召開的會議指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由此看來,小微企業貢獻不小,分量不輕。
另一方面,小微企業長期背負著難以承受之重。日前,三全食品董事長陳澤民在河南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上概括稱,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三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市場的冰山),“三門”(市場準入門檻高,如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三荒、兩高、一低”(用工荒、用錢荒、用地荒,成本高、稅費高,利潤低)等多重問題。
而在上述突出問題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關鍵掣肘。無資金活水,難以支撐企業發展。與規模龐大、融資渠道多元的大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天然居于弱勢。特別是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期間,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小微企業遇到的資金難題進一步凸顯。在8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并不諱言,“央行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后受到資金供求雙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約,信用擴張受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多重約束,有時存在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的情況”。
可以說,小微企業既承載著國計民生的重任,又在多重主客觀因素作用下背負著多重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召開多次會議、出臺多項舉措聚焦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然而,政策急管繁弦之余,更需具體的落地方案。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世界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在當前形勢下,歷史問題求新解,需要借力新機遇、新技術與新動能。
新機遇中最鮮明地當是政策機遇。8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一系列利好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設計,包括建立金融機構績效考核與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掛鉤的激勵機制、加快落實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適當提高貸存比指標容忍度、支持發行小微企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增設小微企業信貸專項考核指標,使小微企業得實惠,禁止存貸掛鉤、借貸搭售等行為。這一系列政策均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以減輕小微企業自身“風險補償能力不足”帶來的壓力。
而新技術的應用則是破除小微企業融資癥結中“信息不對稱”難題的利器。此前,小微企業基于信用信息空白或不足、抵押物不足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融資額度低、風險大等固有劣勢,正有望借力新技術的應用而改變。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包括貧困戶在內的人群正在逐步建立信用檔案,過去征信沒有被覆蓋人群的信貸需求得以被挖掘,用戶關鍵信息形成的數據正在形成新的“用戶畫像”。而更重要的是,盡管此前幾年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但期間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逐步得到完善,未來用戶數據的積累、形成、分析成本更低、應用更廣。此外,政府各部門打破信息孤島的協作也在加強,包括公積金繳納、稅收繳納、水電指標等高質量“信息”正進一步共享。而通過數據的共享及參照對比,不僅可以避免數據造假帶來的政策誤判和經濟損失,也可成為“良幣驅逐劣幣”的最佳參照。
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則是以發展潛力破解融資癥結的根本之道。貨幣傳導機制不暢、金融機構的風險回避傾向、部分領域剛兌預期未完全打破造成的“擠出效應”,的確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部分推手,但正如朱鶴新副行長在8月21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的,財務不規范問題、規模效應欠佳、抵押品不足等自身因素也制約了小微企業融資能力。因此,支持小微企業并非不加選擇,找到規范經營、具有發展潛力的小微企業,滿足其融資需求,才是金融支持小微、支持實體的高效之舉。當然,這種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未必是一張白紙上的“創新”,也有可能是舊模式的改良,是針對市場真實需求和傳統“痛點”提供的針對性優化。對金融機構而言,要想找到小微企業中的“潛力股”,也必須配備專業、素質高的業務人員,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總之,小微不小,重任在身。面對融資難、融資貴這個老問題,需從新的著力點入手。歸根結底,優化政策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增強對新動能、新產業的支持,是金融、實體互相借力、互相成就的根本,也是政策不懸空、不走樣的根本。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