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近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日匯聚津城 旅游+非遺: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時代印記
旅游+非遺: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時代印記
全國近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日匯聚津城,亮相2018天津旅游嘉年華。為了推動文化遺產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創新和應用,此次嘉年華特別舉辦“旅游商品與文化遺產融合創新”主題論壇,邀請業內專家、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天津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等,圍繞非遺在旅游市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創新手段,借旅游之力推動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進而提升旅游品牌核心競爭力進行討論。
一、承載歷史創新表達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孕育了很多國內知名非遺項目,比如天津相聲、津門法鼓、楊柳青木版年畫、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等已成為天津旅游文化符號,其代代傳承的匠心精神更是旅游文化中的寶貴資源。
2018天津旅游嘉年華正是以旅游活動的形式向廣大市民、游客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天津眾多風貌建筑坐落于和平區,這里完整保存著20世紀初建造的2000多座小洋樓和名人故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平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旅游內涵和看點,相繼建成了新民園廣場、區非遺展覽館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項目,并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我們一直在做有限度的開發和有尺度、有溫度的創造。首先以‘街不落巷、路不落院、院不落戶’的方式調查挖掘全區傳承已久、影響力大、有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的非遺項目,然后建立數字檔案,用聲音、影像全記錄。在非遺載體建設上,2016年又打造了作為‘和平區20項民心工程’的新非遺展覽館,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拿出1000多平方米,把全區55個非遺項目全景展現給市民、游客。”天津市和平區副區長楊春武說。
二、文旅結合創意開發
當旅游與非遺相結合,如何進行合理運用?在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原會長馬文輝看來,首先要全面、深刻地認識非遺本身的意義,“我們這些年所做的非遺保護工作是一種文化自覺,但很多時候是從藝術層面、經濟層面開展。比如古琴、品香、插花、木版年畫等,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藝術和表演層面,而是人格境界的修煉和人文情懷的抒發,正所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具有百科全書式的意義,包含社會生活、歷史演變、工藝美學等內涵,其人文價值更為重要。把非遺作為旅游商品開發,要盡可能保護其嚴肅性和根本性,進而關注時尚、日用、品牌,將工藝美學很好轉化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建設創意孵化型旅游園區和特色小鎮,與國內外知名品牌公司、設計機構或工藝美術服裝院校等合作,進行創意設計。
談到非遺在旅游市場中的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苑利提出,民間文學和旅游的關系非常密切,對旅游開發有很大價值。“人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聽景能夠打動人心,聽到的正是民間文學。其在旅游開發中有幾種用法,一是作為導游詞;二是可以把一些演出場所和旅游部門掛鉤,作為旅游定點單位,白天看景,晚上看表演;三是充分利用傳統工藝資源,解決旅游中‘購’的要素問題,非遺可以作為旅游商品,作坊也可以作為未來的觀光點,既不影響技藝操作,也為游客參觀提供方便。”
非遺和旅游的關系還有重要一環,即傳統節日儀式,因其基本上是法定節假日,是大家普遍出游的時候,故這方面資源要充分利用好。苑利說:“保護好傳統節日,一個民族最優秀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表演藝術等就保護了下來。這些最優秀的東西,正是展示旅游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三、以人為本優質供給
此次嘉年華首日的旅游商品購物節上,北京絹人展位一上午便銷售一空。北京絹人代表性傳承人李鳴直言,絹人是比較小眾的非遺,為了傳承發展,他和團隊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一是材料創新,在制模、彩繪、縫紉等所有制作工藝不變的基礎上,換成石膏、樹脂等材料,降低成本貼近大眾消費;二是流程化分解每一道工藝環節,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題材創新,充分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現在做出了成百上千個品種。”
葫蘆廬小鎮、中國葫蘆博物館創始人,葫蘆廬葫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偉分享了一二三產融合的實踐經驗,“一是加入智慧,葫蘆從種植開始,所以我們現在做機器人種植,讓游客體驗摘葫蘆。二是加入研發,我們與全國8所大學進行產學研聯動,請專家、教授出思路,請大學生參與設計,力求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這項非遺。三是與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相結合,我們在天津市寶坻區建設了葫蘆廬小鎮,流轉了1036畝土地種葫蘆,還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中國葫蘆博物館,以及全球第一個葫蘆種子庫,把世界上160個葫蘆品種都進行重新培育。”
對于旅游商品與文化遺產融合發展,游客的需求是旅游所有服務的出發點,以人為本、優質供給非常重要。就像某世界著名品牌的一條方巾,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已然超越物質本身,從最初的創意設計走向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和人文關懷。需求的升級促使旅游業不斷深化,科技賦能也在修正著人們對資源開發的認知。未來旅游還會有更多要素,從看得見的形態轉化到看不見的意念,這對新時代旅游提出了新旅游要素的思考。
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觀點:
文化遺產需要旅游這樣的載體來很好保護、傳承,讓廣大旅游者在增加樂趣、陶冶情操的同時,也使旅游更有情趣和文化內涵。在旅游與文化遺產融合中,關注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十分重要。要利用市場的流量,迎合市場的需求,引領市場的品位,獲得市場的利潤。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創新性和創造性。一個旅游目的地不僅要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留下時代烙印,也要創新當前時代的印記,創造時代留給未來的文化遺址。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