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降成本”再送政策“禮包”: 三年擬為企業減負超2000億
這是一個涵蓋10方面61項具體政策點的“大禮包”,官方預計,實施后2018-2020年可累計為企業直接降成本超2000億元。
制造業大省廣東,正籌謀通過降成本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發展環境。
9月10日,廣東對外發布《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簡稱《實體經濟新十條》)。這是一個涵蓋10方面61項具體政策點的“大禮包”,官方預計,實施后2018-2020年可累計為企業直接降成本超2000億元。
據了解,2017年8月廣東曾出臺力度空前的“實體經濟十條”,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為全省實體經濟企業減負約963億元。而上述政策出臺僅一年就迭代升級,官方對此解釋說,修訂完善是為更好適應新發展形勢需要,推動各項政策更好惠及廣大企業,并聚焦企業發展面臨的新痛點、新堵點、新難點和新熱點,進一步推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比來看,新政是過去政策的一次全面升級,但也有側重。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鐘旋輝指出,新政策重點針對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難、建設慢;實體經濟企業用地難、用地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仍較高等突出問題,推出了一批力度更大、作用更精準的創新性舉措。
降成本政策“三連發”
近年在“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的發展思想指引下,廣東各類降成本舉措頻出,力度持續增強。最早系統性推出的降成本政策,是廣東2016年初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到當年底要為全省企業減負約4000億元。
不過,彼時政策并未專門聚焦在實體經濟身上。直到2017年8月份廣東“實體經濟十條”的重磅推出,這項政策著眼于在稅負、用地、社保、用電、運輸、融資和制度性交易等方面成本上做“減法”,并從制造業新興支柱產業、企業技改等方面做“加法”來支持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并強調制造業綜合成本要不高于對標地區,形成成本洼地優勢。截至今年6月,這一政策的落地實施已累計為廣東實體企業減負約963億元。
此番《實體經濟新十條》的推出,則意味著廣東降成本政策迎來“三連發”。官方測算認為,落地實施后2018-2020年可累計為企業直接降成本超2000億元。
此番降成本政策的升級,直接原因是存在優化空間。廣東省經信委副主任吳育光說:“我們對此前降成本政策措施進行深入調研,及時收集執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新問題,然后進一步聚焦企業發展面臨的新痛點、新堵點、新難點和新熱點。”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一份文件也指出,實體經濟十條實施過程中,存在部分政策點執行落實不理想、企業“獲得感”有限等問題;今年6月,廣東省11名人大代表在約見該省6個政府部門時也指出,一些實體經濟降成本政策有待強化。
而從深層次來看,低廉的成本曾是廣東制造業的發展優勢,但近年逐漸消逝。并且,受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低成本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的局面亟待改變。
這有直觀表現。上半年,盡管廣東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提升至55.7%和30.1%,但整體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僅同比增長6.1%,增勢放緩。吳育光也表示,修訂完善實體經濟十條,旨在更好地適應新發展形勢需要。
長期研究廣東制造業的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認為,目前廣東制造業發展走勢處于膠著狀態,為防止新舊動能轉換出現“掛空檔”狀況,應繼續為企業減負。
而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林平凡也指出,當前,廣東諸多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形勢,急需更優的生存發展環境來提供調整適應的窗口期。
聚焦三大成本問題
那么,此番廣東《實體經濟新十條》著眼于何處?整體來看,這一新政仍大致延續此前架構,對實體經濟企業關切的一系列成本問題提供減負方案,但也有側重。
據鐘旋輝介紹,《實體經濟新十條》是基于“找準摸清企業難點問題,針對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提出新扶持政策”,聚焦于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難、建設慢;實體經濟企業用地難、用地貴;企業用電、運輸和融資等一系列生產經營成本仍較高等三大突出問題,推出了一批針對性更強、支持力度更大、更加務實管用的新舉措。
“加大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力度”被單列為一個重點方面,并從服務、用地、激勵等方面強化政策支持,如廣東省將預留占用林地指標,優先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對投資20億元以上、符合投資強度等相關條件并完成供地手續的重大產業項目,全額獎勵用地指標。各地引進重大產業項目但當年用地指標確有不足的,可按規定向廣東省申請預支獎勵指標。
同時,要求環境影響評價、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節能評價等要在重大產業項目論證階段提早介入,同步開展并聯審批,并將加強服務以破解重大項目落地難、建設慢。
不僅只對重大產業項目,《實體經濟新十條》還明確要進一步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和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更廣泛解決企業的用地難、用地貴問題。
前者,重申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要充分保障工業用地供給、對屬于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制造業項目,土地出讓底價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別對應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70%執行等政策,并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工業企業彈性用地出讓政策;后者,則推出了工業物業產權按幢、層等固定界限為基本單元分割等更為靈活多樣的用地政策。
《實體經濟新十條》對企業用地著墨頗多并非沒有緣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在調研中也發現,這已成困擾當前實體企業的一大問題。廣東省奇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饒德生就表示,用地困難對尋求規模擴大、轉型發展的企業造成直接而現實的掣肘。
而對于企業用電、運輸和融資等生產經營成本,及稅負、制度性交易成本,此次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級,比如將積極開拓境外資金渠道支持制造業發展;鼓勵大型骨干企業設立財務公司,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服務;確保企業用戶接電時間壓減至80天以內,其中規劃施工報建時間壓減至30天以內等。
另一個亮點是,“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此次也被單列為重點內容,提出2020年前廣東省財政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的萬億級制造業新興支柱產業培育予以重點支持;對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可享受技術改造事后獎補(普惠性)政策;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持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上云上平臺”實施數字化升級,有效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等。
對此,吳育光說,廣東工業互聯網總體處于起步階段,部分企業開始嘗試,但大多數了解不夠,廣東希望多措并舉推動企業擁抱工業互聯網。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