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作為政策扶持性產業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最深刻
隨著國家進一步釋放出強化污染防治攻堅、嚴格生態環境監管的信號,環保市場需求將會迅猛增長。不過,我國環保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有些問題也開始凸顯。業內一致認為,為了打破產業短板,亟需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政策驅動下突飛猛進 自主創新成環保產業短板
近年來,環保系列政策層出不窮,環保產業市場的吸引力開始釋放,社會資本流入,企業紛紛跨界而來,讓環保產業迎來“最好的時代”,發展勢頭迅猛,規模有增無減。有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環保營收為1.35萬億,同比增長超過17%;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2790億,同比增長15%左右。
據行業專家表示,環保作為政策扶持性產業,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最深刻。“三大十條”、新環保法、環保稅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環保政策法規的出臺,大大刺激了污染防治的需求,這才讓環保產業迎來千載難逢的黃金期。
污染防治攻堅戰已經打響,從中央到地方對環保監管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環保產業市場的前景十分樂觀。分析機構預測,到“十三五”末,我國環保市場需求有望逼近3萬億,年均增速也將維持在15%~20%的高水準。
我國環保產業已經達到“萬億級”規模,無愧于國民經濟新支柱產業的榮耀。然而,在市場需求不斷釋放,產業突飛猛進的同時,發展瓶頸也開始凸顯,譬如產業盈利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而且根據2018年各大上市企業披露的年中業績報告,由于融資環境緊張、債務違約頻發等負面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項目工程減緩,導致企業的業績增長受到沖擊。
在諸多的短板中,“錢荒”無疑是重要掣肘之一。一般而言,環保項目的公益性特征明顯,盈利性偏弱,對政府資金的依賴度過高。尤其是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清潔綠色項目,需要政府投資,但政府的資金無法滿足。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的資金投入量為3000多億元,不足總量的10%,由此可窺一斑。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產業技術水平的滯后也值得關注。據業內專家透露,我國在技術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現如今的需求理論和方法技術等都源于發達國家,導致國內原創性、獨特性的技術欠缺。
“而且大部分的環保企業更看重工藝設計,從而忽視了創新能力,導致預研究能力不足,在未來競爭中很難與發達國家抗衡。”上述專家說。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創新是一條無法跨越的門檻。在基礎研究層面,需要加大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環保技術水平的同時,加快技術轉化,從而提升環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指出,為了更好地激勵和動員更多的資金進入環保產業,亟需加快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一旦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完畢,可以大大提高綠色項目的資金回報率,降低污染項目的回報率從而逼退污染企業,還能引導消費者的綠色偏好,促進環保綠色產品的消費。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縱深挺進,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輪廓也日益明晰,社會資本對環保產業的關注度正不斷上升……接連不斷的利好,將大大激發環保產業的活力,有利于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25663.html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