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養殖行業的環保主要特點
2017年是國家政治糞污污染、環保污染力度最強的一年,很多的養殖場收到的文件是,糞污處理、化糞池以及養殖標準,而采購或者建設這些設備的成本相對也是高的,這就代表著,養殖成本的提高,搞養殖的門檻高了,市場淘汰了就出來了!很多養殖戶都是小型養殖場,在這暴風驟雨中,無法支撐下去,污染、舉報、環保文件、禁養,到最后的倒下,2017如此,2018年國家環境只會更重視!
養殖業環保治理是從2014年興起的,此后各種政策頻出。縱觀各種政策,我們總結出養殖行業的環保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一是“禁”:在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地區,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園區等,劃定禁養區;
二是“限”:對南方一些水網密集、養殖量比較大的地區,承載力不夠的地方禁限養;
三是“轉”:把生豬養殖向環境承載容量較大的地區轉移;
四是“治” :采取生態養殖、資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糞便、治理環境污染;
五是“獎”:對養豬補貼遵循“規模越大補貼越多”的原則。
2015年“水十條”規定2017年底前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2016年5月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明確規定禁養區劃分依據; 2016年11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再次重申2017年底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目前大部分省市均出臺了禁養區搬遷的時間列表。除四川、湖南還未公布明確完成時間, 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預計于2018年底完成, 其余各省市自治區基本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小區)關閉、搬遷。
海口市畜禽養殖“三區”規劃
隨著“禁養”政策的逐步加強,畜禽養殖產業集中度將會進一步的提升。2010年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達標率很低,基本不足40%。隨后幾年雖然有所進步,但農戶特定的分布及行為狀態、政策強度不足,治理達標率的提高仍然存在一定困難。而今,通過強制性方式,劃定禁養區強制搬遷、嚴格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達標要求提高,有助于整體行業綠色發展。同時,新建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環保設施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一般高達30-40%, 倒逼農村散養逐步關停,行業會趨于環保做得比較好的龍頭企業。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