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布了《人工智能醫療白皮書》,為上海發展AI醫療出謀劃策
人工智能醫療研究的熱門領域是哪些?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布了《人工智能醫療白皮書》。該白皮書包含人工智能醫療發展歷史、政策分析、行業現狀、面臨的挑戰及趨勢分析四大部分,對截至2018年底國內人工智能醫療領域進行了回顧與總結。值得一提的是,白皮書還為上海發展AI醫療出謀劃策,提出若干發展建議。
據了解,這是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自2018年1月成立以來發布的首份人工智能醫療白皮書報告。白皮書的收錄的內容和數據截至2018年底,匯編了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工智能戰略,并分析了各國在醫療領域的布局,還匯編了我國在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市級層面的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相關政策,深度分析了我國從上至下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布局,是目前行業內該領域最新的白皮書報告。
《人工智能醫療白皮書》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金耀輝表示,隨著大數據、互聯網和信息科技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醫療發展迅猛。通過對世界各國人工智能相關政策的分析,白皮書發現,以AlphaGo戰勝李世石事件為時間節點,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人工智能引起世界各國和社會各層的重視。世界主要國家紛紛開始對人工智能進行國家戰略層面的布局,并且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發展。
白皮書顯示,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對人工智能的反應尤為迅速,連續出臺多個國家人工智能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對并發癥進行預測及預防、發展電子化病歷、對醫療大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等,并利用AI系統自動執行決策和醫療診斷。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于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智能治療模式、智能醫療體系、智能醫療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診斷、智能多學科會診、智能基因識別、智能醫藥監管、智能疾病預測等。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31省市中已有19個省市發布了人工智能規劃,其中有16個制定了具體的產業規模發展目標,并且16個省市2020年的核心產業規模目標達到近 4000 億,遠遠超過國家層面制定的目標1500億。產業規模目標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廣州省和四川省。
項目組通過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情況的分析,提出包括醫學影像、輔助診斷、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疾病預測在內的五大應用領域。其中,國外以AI藥物研發為主,中國則借助醫療影像大數據及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優勢,以AI醫學影像為主。
目前AI醫學影像成為中國人工智能與醫療行業應用結合最成熟的領域,市場規模大、收入和融資情況表現亮眼。據第三方統計,從100家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非上市企業2018年預計營收來看,100強中共有10家AI醫療公司,這10家AI醫療公司里有6家屬于AI醫學影像領域。而在融資方面,AI醫學影像是獲得融資最多的醫療領域,數據顯示,2018年截至第三季度,國內AI醫學影像行業公布的融資事件近20起,融資總額超過26億元。
從中國AI醫學影像行業的落地情況來看,目前AI醫學影像產品主要應用在疾病篩查方面,以腫瘤和慢病領域為主。通過對2018年營收突出的AI醫學影像公司的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進行分析,報告發現大部分公司都與醫院展開廣泛合作,并且在肺結節、眼底、乳腺癌、宮頸癌方面已有較為成熟的產品。
作為上海的研究團隊,項目組結合上海自身的優勢,為上海發展AI醫療進行了出謀劃策。
建議一彌補交叉人才短板。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是人工智能和醫療健康這兩個專業性極強領域的結合,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素。依托上海高校培育人工智能醫療復合型人才,政府引導,著力建設高校醫工交叉、醫院臨床轉化和IT企業及醫藥企業人才成長的協作生態,引入兼具人工智能技術和醫學知識的復合型跨界人才來上海工作,支持人工智能領域和醫療領域的相關跨界交流活動如跨界沙龍、學術交流、行業會議等。
建議二破解醫療數據難題。充分發揮申康醫聯臨床信息共享平臺數據匯集的先行優勢,建設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病種臨床數據中心,探索患者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技術,梳理健康醫療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制定分類、分級、分域開放應用政策規范,積極參與構建面向人工智能醫療訓練和測試的高質量基準庫,助力AI醫療器械產品的審批工作。
建議三鼓勵制藥行業參與。借助上海張江藥谷的藥物研發核心優勢,聚焦優勢重點領域,鼓勵制藥企業與研究院、醫院合作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上海醫藥產業發展的高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取得更多上海“呋喹替尼”自主研發成功上市的成就。
建議四加強醫藥監管職能。依托上海健康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開發醫藥智能監管系統,建立風險預警和評估機制,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的綜合監管,降低藥物不良事件,利用智能監管技術提高醫藥監管安全系數。
建議五發展醫用傳感技術上海老齡化嚴重、慢病年輕化,可緊抓老人、兒童這兩大群體,重點發展醫用傳感技術、帶動相關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針對兒童和老人的身體情況(如糖尿病)和心理情況(如自閉癥、抑郁癥)研發遠程實時監控的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
項目組成員、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我們建議通過以上措施,助力實現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發展,實現從輔助診療、輔助手術機器人,到獨立AI智能醫院乃至機器人醫生的美好愿景,為‘健康上海2030’計劃的落地、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的創建做出貢獻。”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