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構建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大格局,全力推進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日前提出,今年將統籌白洋淀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內外,構建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大格局。全力推進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督促指導雄安新區全面實施城鎮污染治理、農村污染一體化治理、水產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旅游餐飲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業污染綜合治理、淀區生態治理修復、入淀河道綜合整治、納污坑塘及黑臭水體治理、生態保護與利用等十大工程。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推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終端能源消費全部為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移動源污染,實行國內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嚴格監管非道路移動源;鞏固農村清潔取暖工程效果,實現新區散煤“清零”;構建過程全覆蓋、管理全方位、責任全鏈條的建筑施工揚塵治理體系。根據區域大氣傳輸影響規律,在石家莊-保定-北京大氣傳輸帶上,系統治理區域大氣環境。
嚴守土壤環境安全底線。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加強污染源防控、檢測、治理,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構建水源保障體系。依托南水北調、引黃入冀補淀等區域調水工程,合理利用上游水、當地水、再生水,完善新區供水網絡,強化水源互聯互通,形成多源互補的新區供水格局。
完善大清河流域防洪體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滯的原則,充分發揮白洋淀上游山區水庫的攔蓄作用,疏通白洋淀行洪通道,適當加大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強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提升大清河流域防洪能力。
建設新區防洪安全體系。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原則,結合新區城鎮規模及規劃布局,確定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防洪標準原則上為50年一遇;綜合采用“蓄、疏、固、墊、架”等措施,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堅持新區防洪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順應自然,實現人水和諧共處。
確保新區防澇安全。起步區內澇防治標準整體為5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為20年一遇。統籌用地豎向、排水管網、城市河道、調蓄水面等排水防澇設施,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排水防澇體系,確保排水防澇安全。起步區內部建立縱橫交織、主次分級的排澇通道,利用城市水系、藍綠空間以及大溵古淀調蓄澇水,在線實時監測白洋淀水位,適時抽排城市內部雨水,構建“北截、中疏、南蓄、適排”的排水防澇格局。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