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新材料環保產業園建設項目規劃案例
項目建設內容
公司根據實際戰略規劃,項目建設一期總占地面積333,335.00 平方米(約500.00畝),主要構建物總建筑面積210,000.00 平方米,容積率1.11,綠化率10%。
項目生產規模
本項目計劃建立以下產品線:
1、改性塑料加工 PP 生產線,達產后可年產量約20.03萬噸,預計產值約150866.34萬元/年;
2、PVC 生產線,達產后可年產量約7.24萬噸,預計產值約46706.40萬元/年;
3、塑料拉絲生產線,達產后可年產量約0.86萬噸,預計產值約4647.40萬元/年。
4、廢舊鋰電池再生料生產線:達產后每年處理廢舊鋰電池2萬噸,同時年產1.2萬噸再生料(以下再生料均為鈷、鎳、錳、三元材料、鋰及鐵和鋁等材料)預計產值約38,728.37萬元/年。
5、膠粉再生料生產線:達產后每年處理廢舊輪胎50萬噸,利用廢輪胎年生產膠粉 10 萬噸。預計產值約16,136.82萬元/年。
6、風機葉片再生材料生產線:達產后年風力發電機組及葉片環保處理20萬噸,年生產風機葉片再生材料 2萬噸。預計產值約6,454.73萬元/年。
項目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估算為109,365.6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96,365.61萬元(設備購置、土建工程、購地費等).建設期利息8,000.00萬元;
項目背景
1、廢舊塑料回收再利用方面:
據統計,2018年全世界塑料產量達到3.59億噸,而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塑料生產大國,產量占全球的30%。中國的塑料消費也是世界第一,2018年生產的塑料制品達到6042.15萬噸。中國(不含港澳臺)人均消費塑料為45.1千克(按總人口約為13.4億人計)。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人均塑料消費大多在120千克以上。塑料在電子電器、汽車、塑料袋等領域用途的擴大,伴隨而來的報廢產品,塑料材料及塑料制件的廢棄數量與日俱增。
中國塑料廢棄物產量每年8000多萬噸,再生利用率約為20%,廢塑料包裝回收率低。中國當年塑料制品的廢棄率高達45%~55%,但回收及再生利用增長率卻低于5%。
后端的塑料回收再生行業也是隨著中國廢塑料進口發展起來的。資源再生行業之前的利潤是依靠廢塑料近乎零成本進口,以及環境成本為代價的。而在2017年起中國禁止廢塑料進口,加強環境監管,廢塑料收集成本,環境、土地、人力成本已經難以支撐傳統的體系,行業面臨轉型,如何建立更高品質的回收體系,提高利用率成為關鍵因素。國內后端廢棄物回收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體系,中國垃圾回收主要包括市政垃圾回收,和體系外的以拾荒者為主,他們主要收回廢舊的塑料、包裝、容器等。
2、廢舊鋰電池回收再利用方面: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自然資源的不斷消耗,環境友好的鋰離子電池被開發出來并得到廣泛使用。鋰離子電池具有工作電壓高、體積小、質量輕、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等優點,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電瓶車目標市場的絕對主力產品。
然而,巨大的電池生產消費帶來了數目驚人的廢電池。雖然相對于一次電池,鋰離子電池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物質對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還是有很大危害的。據報道,美國已將鋰離子電池歸類為一種包括易燃性、浸出毒性、腐蝕性、反應性等有毒有害性的電池,是各類電池中包含毒性物質最多的電池。長期以來,我國未對大量廢棄的鋰離子電池進行特殊處理,其主要進行填埋處置。雖然現在也有一些企業開始了廢鋰離子電池的回收處理,然而由于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鋰電池回收率還很低,不到2%,給環境造成巨大威脅和污染,同時對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3、廢舊輪胎回收再利用方面:
隨著轎車進入家庭和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廢舊輪胎的生成量將越來越多。就我國輪胎協會提供的數據資料表明,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輪胎已經超過1.12 億條。廢舊輪胎長期露天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極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還容易引起火災。
對于廢舊輪胎(廢舊橡膠)的處理,20 世紀 90 年代初,主要是掩埋、堆放。廢舊輪胎即使掩埋 100 年都不會自然降解,如所有的廢舊輪胎都采取掩埋、堆放的方式,其高分子材料和化學配合劑對環境必將產生嚴重的污染,形成難以消除的“黑色污染”源。
我國是橡膠消費大國,但又是一個橡膠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年生膠消耗量的 70%左右需要進口。因此,廢舊輪胎利用對我們國家來說非常必要和緊迫。
如何充分利用回收的廢舊輪胎資源,緩解我國橡膠資源匱乏,防治“黑色污染”,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廢舊輪胎渾身是寶,所含 22-24%的尼龍等合成纖維可加工為塑料制品,16-18%的鋼絲為優質彈簧鋼的原料,高達 58-60%的橡膠混合物,可以制成再生橡膠和硫化橡膠粉,不僅大量用在橡膠工業,而且廣泛用于建材工業、塑料工業、涂裝工業及公路、運動場地等眾多領域。
4、廢舊風機葉片回收再利用方面:
中國的風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是從2004年開始的,裝機容量當年達到70萬千瓦左右,2005年裝機規模超過100萬千瓦(126萬千瓦),2008年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千瓦(達到1212萬千瓦)。2004年兆瓦級風機進入市場,內蒙古龍源首次采用1.5MW機組,開啟大容量風機時代。
到2019年年底,全國裝機規模達到2.09億千瓦,風機臺數13萬臺左右。初步統計,風機千瓦的葉片復合材料用量基本在15公斤左右,復合材料的用量高達350-400萬噸(不含機艙罩復合材料)。
再過4-5年,批量的風電機組將大規模的退出服役,風電機組總體而言是一個機電產品,除了葉片外都是金屬材料,具備可回收價值。研究人員近幾年關注葉片的回收處理市場,都是一些零星的、作坊式的處理方式。
現階段的廢舊葉片處理工藝非常簡單,切割后部分用于板材再利用,總體來說工藝、技術及相關裝備都還在起步階段。隨著大規模的葉片退役,葉片的回收處理市場迎來高峰期,葉片熱固性材料屬性決定了無法降解,而回收其中的纖維材料成本也極高,根據國內外的研究來看目前我國存在三種較為主流的葉片回收方式:第一種是將葉片進行拆解,將材料進行重復利用,用于市政建設等領域;第二種是將葉片打碎,回收后添加進建筑材料,增強材料性能;第三種則是進行化學回收,分解后再進行重新利用。

目前,國內不少從葉片廠出來的行業專家陸陸續續開始這方面的工作,但都是臨時性的處理方案,沒有工業化手段進行專業的解決方案和裝備,由于沒有規模,也沒有太多投入,也不可能拿出系統的裝備和技術。而國外的研究也僅僅限于實驗室階段,如不能達到工程化階段,成本也無法下降到市場化水平。
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政策方面: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同時提出”必須加快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到2020年,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億噸提高到3.5億噸。”
國務院、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環境部等近年來發布了一系列文件,以提高資源回收率。2017年,發改委住建部就已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19年初國務院就發布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固廢法》目前已進入修訂進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寫入草案。2019年7月上海帶頭開展的垃圾分類拉開這場垃圾分類的序幕。
2017年5月發改委在《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提出主要指標: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示范。推動太陽蓄電池、碳纖維材料、生物基纖維、復合材料和節能燈等新品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推進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選擇快遞業為切入點,開展物流業包裝標準化和分類回收利用試點,推廣使用可降解的膠帶、環保填充物、可再生紙張和環保油墨印刷的封裝物品等物料輔料,鼓勵企業對包裝箱、總包袋進行循環利用,提高循環利用率。
實施原料替代戰略,引導生產企業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分類發布再生產品和再生原料標準和目錄,建立再生產品(再制造產品)政府優先采購制度。率先推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在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或道路中,支持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推進大宗固體廢物替代建材原料,限制同類天然建材原料開采。
在《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提出,到2020年,國家重點支持100家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推動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2017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針對于廢塑料,大力推進廢塑料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支持不同品質廢塑料的多元化、高值化利用。以當前資源量大、再生利用率高的品種為重點,鼓勵開展廢塑料重點品種再生利用示范,推廣規模化的廢塑料破碎-分選-改性-造粒先進高效生產線,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推動低品質、易污染環境的廢塑料資源化利用,鼓勵對生活垃圾塑料進行無污染的能源化利用,逐步減少廢塑料填埋。
綜合以上因素,中安能(江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欲以2000畝土地為龍頭和核心區域,借力母公司中安能再生資源集團的強大實力,以高性能環保材料為核心點,集研發、生產、制造為一體,通過資源整合、政策引導和政府扶持,建立一個具有現代化規模效益的環保新材料生產建設項目。
本項目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依托,投資設計的廠房、倉庫、研發等配套設施的營建以及加工項目的運營,然后以產業園為目標,以集團化運作管理的方式進行項目的經營和管理。
1.項目建成后將推行再生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與污染最小化的戰略,充分利用長三角地區的再生資源市場空間,通過搭建政策平臺、環保平臺、交易平臺、技術平臺、物流平臺,打造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產業基地,
2 提供符合國家要求的合格產成品。
3.在國內率先實現以塑料固廢原料為主的“原料采購→精細分類→加工→銷售”一站式處理模式品種達 700 余種的民用塑料制品生產銷售的大型綜合企業,
4.采用統一行業標準,技術管理、實施品牌運行,打造企業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構筑國內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新模式。
5.建設廢舊塑料電子商務交易平臺。
打造盱眙再生資源利用綜合市場的品牌地位,以及全產業鏈經營的全新模式,向實現年銷售人民幣 100 億元的專業化企業邁進,并以此實體為核心,打造電子商務交易市場。
項目的建設利于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系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污染,對人民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在北京、上海等人口集聚的大城市,“廢棄物圍城”已成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頭等大事,成為困擾城市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突出問題。
長三角是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廢棄物產生量與日俱增,給長三角帶來巨大的環境安全隱患,特別是近年來頻發的固廢跨省非法轉移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當前長三角廢棄物處置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成為新時期我國區域環保工作的重點和熱點。加強區域間協同管理,通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協同處置,合力解決廢棄物資源化、實現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已迫在眉睫。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擁有26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地理環境優越,經濟基礎雄厚,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核心區,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羊,長三角地區在取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
近年來,隨著快遞、外賣行業的迅猛發展,廢塑料等各類包裝廢棄物產生量快速增長。據統計,2019年長三角地區廢塑料本地資源化利用率僅為16.2%,廢塑料、廢紙等大量廢棄物流入長三角周邊非正規渠道,給長三角區域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風險。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長三角很多城市廢棄物處理設施處于滿負荷或超負荷運轉。近年來固廢污染事件頻發,2017年安徽破獲長江沿岸跨省傾倒7000噸危險廢物案。總的來看,長三角地區廢棄物處置情況不容樂觀。非法轉移傾倒固廢事件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項目的建設通過全面分析發達國家和地區廢棄物處置經驗,對標國際,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圍繞當前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垃圾圍城”、廢棄物污染等公眾關注的焦點、熱點,以問題為導向,找準問題,解決難點和痛點,從發展理念和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市場化機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出基于政府、企業與社會共治的長三角一體化城市廢棄物“區域協同”綜合治理對策,可以更好地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服務。通過實施城市群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區域聯動,如通過建設新材料環保產業園協同處置固廢項目等,強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間橫向耦合、生態鏈接、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實現廢棄物由“單一治理”邁向“綜合利用”。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系,有利于減緩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備注:報告為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出品,展示部分嚴謹轉載,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