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 “開放的紅利”漸次顯現
連續多個交易日,A股紅盤收尾,7月6日指數更是全天高歌猛進,滬指暴漲近6%,A股總市值創5年紀錄突破10萬億美元,為2015年6月以來首次。股市的持續走好,與中國經濟基本面強勁反彈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作用顯現不無關系。
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困難局面中,我國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之后,穩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經濟運轉逐步恢復,中國資本市場也實現了常態化運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和樞紐作用的發揮,重新獲得境內外資金青睞。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認為,經濟、產業、股市制度等均處在歷史上較好的位置,未來“開放的紅利”將繼續全方位惠及金融、產業和經濟,對市場長期向好形成支撐。
中國經濟復蘇強勁
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經濟加速“回血”,中國宏觀經濟參數出現了大幅度的反彈,復工復產的進程超出預期,為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月,中國官方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較上月分別上升0.3和0.8個百分點,至50.9和54.4,印證經濟運行自3月以來持續加速。眾多機構紛紛上調二季度和全年GDP增速預測,幾乎都超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對中國2020年的經濟預測(1%),不過中國仍是IMF預測中增速最快的國家。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中國經濟的巨大彈性韌性是快速復工復產的基礎,新時代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動能的構建為中國經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經濟基礎,特別是降杠桿和金融風險的防范保證了中國金融市場在疫情沖擊下的穩定和資產負債表的穩定,調結構和新經濟建設保證了中國無接觸經濟的發達和在疫情期間大量網上辦公和網絡經濟能夠持續。
改革營造良好生態
資本市場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既要當好“溫度計”,更要做好“助推器”。
新時代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資本市場樞紐作用提升了市場的吸引力,配合著資本市場深化基礎制度改革,放松和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障礙,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
為了提升樞紐作用的暢通性,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力度大幅推進,在市場約束比較有效的領域,堅決放權給市場。比如,創業板中科創企業的定價環節,對發行2000萬股以下且無股東公開發售股份的盈利企業可定價發行;對未盈利企業、存在表決權差異安排企業、紅籌企業以及發行價過高的四類企業試行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跟投制度,按照規定認購2%~5%;對網下投資者的要求基本類比科創板,但也有二次配售、保證金、鎖定方式等創新。
資本市場改革步伐的加快優化了市場發展生態。其中,注冊制改革的推行增強了對成長型創新企業的服務力度,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注冊制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使發行人在符合基本發行條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資者根據發行人披露的信息審慎作出投資決策,形成合理價格,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注冊制從科創板到創業板,借鑒國際經驗,立足國情市情,考慮到了我國的市場情況、投融資平衡、投資者結構以及法治誠信環境,科學把握發行質量以及注冊和審核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構建起了發行承銷、交易、持續監管、退市和投資者保護等一整套基礎制度,同時進一步強化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實施更加嚴格的事中事后監管及更加嚴厲的違法違規懲戒。
改革之下,市場活了,投資者參與熱情高了,補足了資本市場服務科創企業的短板,也讓市場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注冊制推進的同時,資本市場還將改革的觸角延伸到新三板、基礎制度改革和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等方面。
潘向東表示,一系列改革舉措引導市場各方歸位盡責,引導廣大中小投資者走向成熟和理性,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穩健、規范、高效運行。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