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光伏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產業趨勢 2023-10-31 06:15:27 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
光伏行業是利用太陽能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推動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分析2023年光伏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
- 中國光伏產業鏈發展
- 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
- 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從2011年的30.2GW增長至2022年的230GW,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27%。202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100GW,光伏裝機量大幅上升。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259GW,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359GW。
全球光伏市場的快速增長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 能源轉型的全球共識。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壓力,各國紛紛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發展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更新》報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電力總產量的30%,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將貢獻近90%。
- 光伏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規模效應的顯現,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使得光伏發電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具有價格優勢。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報告,2020年全球平均太陽能光伏電力成本為0.039美元/千瓦時,比2019年下降了7%,比2010年下降了81%。
- 光伏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電站外,光伏應用也逐漸涵蓋了農業、漁業、交通、建筑、工業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樣化的“光伏+”模式。例如,“光伏+農業”可以實現土地雙重利用,提高農民收入;“光伏+漁業”可以實現水面雙重利用,保護水資源;“光伏+交通”可以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建筑”可以實現建筑雙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觀;“光伏+工業”可以實現工業雙重利用,降低工業能耗。
## 中國光伏產業鏈發展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國和消費國,擁有從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設備、輔材、系統集成到光伏應用的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92.61GW,同比增長28.07%。預計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95GW,累計裝機容量超過487.6GW。
中國光伏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 產能擴張與集中度提升。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增長,中國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加大產能擴張,同時也在加快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的CR5分別為87.1%、66%、56.3%、61.4%,顯示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
- 大尺寸硅片與高效電池的普及。為了降低非硅成本和提高轉換效率,中國光伏產業鏈正在向大尺寸硅片和高效電池方向發展。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的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長至82.8%,預計2023年將達到90%以上。在電池技術方面,除了傳統的P型PERC電池外,也出現了TOPCon、HJT、IBC等新型高效電池技術,預計2023年這些新型電池技術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0%左右。
- 供需平衡與價格穩定。由于上游原料緊缺和下游需求旺盛,2022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然而,隨著上游產能逐漸釋放和下游市場逐步消化,預計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將逐步恢復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 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
光伏技術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光伏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使得光伏發電在更多領域具有競爭力。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的情況:
- 硅基太陽能電池技術。硅基太陽能電池是目前最主流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占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硅基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P型和N型兩種類型,其中P型電池以PERC技術為主流,N型電池則有TOPCon、HJT、IBC等多種技術路徑。隨著P型電池轉換效率逼近理論極限,N型電池技術逐漸受到關注。目前,N型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超過P型電池,達到了25%以上的水平。其中,TOPCon技術是由中國電科院提出的一種鈍化接觸技術,可以實現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N型電池制造。HJT技術是由日本夏普公司首先開發的一種異質結技術,可以實現高效、低溫、薄膜的N型電池制造。IBC技術是由美國太陽能公司首先開發的一種背接觸技術,可以實現高效、無損、緊湊的N型電池制造。這些N型電池技術都有各自的優勢和挑戰,未來將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和合作。
- 非硅基太陽能電池技術。非硅基太陽能電池是指除了硅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這些非硅基太陽能電池具有輕薄、柔性、透明等特點,可以應用于建筑一體化、可穿戴設備、智能窗戶等領域。然而,這些非硅基太陽能電池目前還存在轉換效率低、穩定性差、成本高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優化。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23.4%,由美國第一太陽公司開發的鎘銦鎵硒(CIGS)電池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18.2%,由中國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的雙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實現;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25.6%,由韓國延世大學開發的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實現。
- 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是指將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儲能設備、智能控制器等其他設備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光伏發電系統,并通過優化設計和運行管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匹配技術。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匹配技術是指根據光伏組件的輸出特性和逆變器的輸入特性,選擇合適的組件數量和連接方式,使得逆變器能夠在最大功率點工作,提高系統的發電效率。目前,常用的匹配技術有串聯匹配、并聯匹配、混聯匹配等。
- 光伏儲能集成技術。光伏儲能集成技術是指將儲能設備與光伏系統相結合,實現光伏發電與負荷之間的平衡,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性。目前,常用的儲能設備有鋰離子電池、釩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等。
- 光伏智能控制技術。光伏智能控制技術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光伏系統的遠程監測、故障診斷、性能預測、優化調度等功能,提高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智能控制技術有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技術、機器學習(ML)技術、深度學習(DL)技術等。
## 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
光伏政策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引導,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和市場的成熟,光伏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從補貼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從單一形式向多元形式發展,從國家層面向地方層面下沉。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的情況:
- 光伏補貼政策。光伏補貼政策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對光伏發電項目給予的一定程度的財政支持,以降低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提高光伏發電的競爭力。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實施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補貼政策,主要包括固定上網電價(FIT)、綠色證書(REC)、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RPS)、稅收優惠(TAX)等。然而,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光伏補貼政策也面臨著財政壓力和效率問題,因此,許多國家都在逐步退出或降低光伏補貼水平,推動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或市場競爭。例如,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競價補貼機制,2022年起取消了所有地面電站的補貼;歐盟自2020年起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各成員國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2%,并鼓勵采用招標、拍賣等市場化機制。
- 光伏分布式政策。光伏分布式政策是指針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給予的一系列優惠和便利措施,以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普及和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在用戶側或配電網側安裝的小型或中型的光伏發電系統,具有就近消納、節省輸配損耗、提高供需靈活性等優點。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出臺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分布式政策,主要包括凈計量(NEM)、自發自用余額上網(SUSG)、獨立供電(OSG)、綠色金融(GF)等。例如,美國自1996年起開始實施凈計量制度,鼓勵用戶將自用電量與上網電量進行抵消,并按照零售電價或時價進行結算;德國自2012年起開始實施自發自用余額上網制度,鼓勵用戶優先自用光伏發電,并按照固定電價或市場電價進行結算;印度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獨立供電制度,鼓勵用戶在偏遠地區或無電地區建設光伏微電網或獨立光伏系統,提供可靠的電力服務;中國自2018年起開始實施綠色金融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為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擔保、保險等支持。
- 光伏并網政策。光伏并網政策是指規范和促進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連接和交易的一系列規則和措施,以保障光伏發電的安全和穩定,并提高光伏發電的收益和效益。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制定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并網政策,主要包括并網標準(GS)、并網優先(GP)、并網管理(GM)、并網價格(GP)等。例如,日本自1992年起開始實施并網標準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英國自2009年起開始實施并網優先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優先級和接入順序;澳大利亞自2010年起開始實施并網管理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協調控制和調度方式;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并網價格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交易價格和結算方式。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光伏應用是光伏行業發展的終端和目標,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光伏應用也在不斷拓展和多元化,從單一的發電功能向綜合的能源服務轉變,從孤立的能源系統向融合的能源網絡發展,從傳統的能源領域向新興的能源場景延伸。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的情況:
- 光伏+儲能。光伏+儲能是指將儲能設備與光伏系統相結合,實現光伏發電與負荷之間的平衡,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儲能設備可以緩解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提高系統的可調度性和靈活性。儲能設備也可以提高系統的自給率和自足率,降低系統對外部電網的依賴性。儲能設備還可以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提供頻率調節、峰谷填補、備用容量等服務,增加系統的收入來源。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推進光伏+儲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例如美國加州、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澳大利亞南澳州等。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將光伏系統與交通設施相結合,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光伏系統可以為交通設施提供清潔的電力,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光伏系統也可以為電動汽車提供便捷的充電服務,促進電動汽車按照當地的電價進行結算,并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德國自2000年起開始實施自發自用余額上網制度,鼓勵用戶優先自用光伏發電,并按照市場電價或固定電價將余電上網,并享受一定的補貼;印度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獨立供電制度,鼓勵用戶在偏遠地區或無電地區建設光伏微電網,實現能源普惠和社會效益;中國自2014年起開始實施綠色金融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為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擔保、保險等服務,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
- 光伏市場化機制。光伏市場化機制是指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信號,實現光伏發電的有效配置和優化利用,提高光伏發電的市場參與度和盈利能力。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在探索和推進光伏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招標、拍賣、綠色證書、碳交易等。例如,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競價補貼機制,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確定光伏項目的補貼水平,促進光伏項目的降本增效;歐盟自2005年起開始實施碳交易機制,通過限制和交易溫室氣體排放權,為光伏發電提供了一個碳減排的收益來源;美國自1997年起開始實施綠色證書機制,通過發行和交易可再生能源證書(REC),為光伏發電提供了一個額外的收入來源。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 光伏溫室。光伏溫室是指在溫室頂部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溫室提供部分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 光伏大棚。光伏大棚是指在大棚頂部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大棚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作物提供防雨、防雪、防風等保護功能。
- 光伏魚塘。光伏魚塘是指在魚塘水面上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魚塘提供部分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水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 光伏網箱。光伏網箱是指在網箱水面上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網箱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水生物提供防鳥、防藻、防污染等保護功能。
- 光伏海洋牧場。光伏海洋牧場是指在海洋牧場水面上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海洋牧場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修復和增強功能。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將光伏發電與交通運輸相結合,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交通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光伏公路。光伏公路是指在公路表面鋪設適量的耐壓、耐磨、防滑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公路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車輛提供導航、智能化、無線充電等功能。
- 光伏橋梁。光伏橋梁是指在橋梁表面或側面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橋梁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橋梁提供美化、防腐、防冰等功能。
- 光伏高鐵。光伏高鐵是指在高鐵沿線或車頂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高鐵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高鐵提供降噪、降溫、增穩等功能。
- 光伏+建筑。光伏+建筑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實現建筑雙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觀。光伏+建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建筑一體化光伏(BIPV)。建筑一體化光伏是指將具有美觀和結構功能的光伏組件與建筑物相融合,既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建筑物提供遮陽、隔熱、隔音等功能。
- 建筑附加式光伏(BAPV)。建筑附加式光伏是指將具有靈活性和輕便性的光伏組件與建筑物相附加,既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建筑物提供提供遮陽、隔熱、隔音等功能。
- 光伏+工業。光伏+工業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實現工業雙重利用,降低工業能耗。光伏+工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光伏工廠。光伏工廠是指在工廠屋頂或周邊空地安裝適量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工廠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工廠提供減排、增效、增收等功能。
- 光伏園區。光伏園區是指在工業園區內部或外部安裝適量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園區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園區提供綠化、美化、品牌等功能。
- 光伏產業鏈。光伏產業鏈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光伏制造或應用相結合,實現產業鏈雙重利用,提高產業鏈競爭力。例如,將光伏發電與光伏玻璃、光伏設備、光伏材料等相關產業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光伏產業生態圈。
綜上所述,光伏行業在2023年呈現出了快速增長、技術創新、政策轉型、應用多元的發展態勢,展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和潛力。未來,光伏行業將繼續推動能源轉型和氣候行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
- 中國光伏產業鏈發展
- 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
- 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從2011年的30.2GW增長至2022年的230GW,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27%。202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100GW,光伏裝機量大幅上升。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259GW,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359GW。
全球光伏市場的快速增長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 能源轉型的全球共識。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壓力,各國紛紛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發展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更新》報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電力總產量的30%,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將貢獻近90%。
- 光伏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規模效應的顯現,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使得光伏發電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具有價格優勢。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報告,2020年全球平均太陽能光伏電力成本為0.039美元/千瓦時,比2019年下降了7%,比2010年下降了81%。
- 光伏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電站外,光伏應用也逐漸涵蓋了農業、漁業、交通、建筑、工業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樣化的“光伏+”模式。例如,“光伏+農業”可以實現土地雙重利用,提高農民收入;“光伏+漁業”可以實現水面雙重利用,保護水資源;“光伏+交通”可以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建筑”可以實現建筑雙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觀;“光伏+工業”可以實現工業雙重利用,降低工業能耗。
## 中國光伏產業鏈發展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國和消費國,擁有從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設備、輔材、系統集成到光伏應用的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92.61GW,同比增長28.07%。預計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95GW,累計裝機容量超過487.6GW。
中國光伏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 產能擴張與集中度提升。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增長,中國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加大產能擴張,同時也在加快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的CR5分別為87.1%、66%、56.3%、61.4%,顯示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
- 大尺寸硅片與高效電池的普及。為了降低非硅成本和提高轉換效率,中國光伏產業鏈正在向大尺寸硅片和高效電池方向發展。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的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長至82.8%,預計2023年將達到90%以上。在電池技術方面,除了傳統的P型PERC電池外,也出現了TOPCon、HJT、IBC等新型高效電池技術,預計2023年這些新型電池技術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0%左右。
- 供需平衡與價格穩定。由于上游原料緊缺和下游需求旺盛,2022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然而,隨著上游產能逐漸釋放和下游市場逐步消化,預計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將逐步恢復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 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
光伏技術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光伏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使得光伏發電在更多領域具有競爭力。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技術創新與成本降低的情況:
- 硅基太陽能電池技術。硅基太陽能電池是目前最主流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占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硅基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P型和N型兩種類型,其中P型電池以PERC技術為主流,N型電池則有TOPCon、HJT、IBC等多種技術路徑。隨著P型電池轉換效率逼近理論極限,N型電池技術逐漸受到關注。目前,N型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超過P型電池,達到了25%以上的水平。其中,TOPCon技術是由中國電科院提出的一種鈍化接觸技術,可以實現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N型電池制造。HJT技術是由日本夏普公司首先開發的一種異質結技術,可以實現高效、低溫、薄膜的N型電池制造。IBC技術是由美國太陽能公司首先開發的一種背接觸技術,可以實現高效、無損、緊湊的N型電池制造。這些N型電池技術都有各自的優勢和挑戰,未來將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和合作。
- 非硅基太陽能電池技術。非硅基太陽能電池是指除了硅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這些非硅基太陽能電池具有輕薄、柔性、透明等特點,可以應用于建筑一體化、可穿戴設備、智能窗戶等領域。然而,這些非硅基太陽能電池目前還存在轉換效率低、穩定性差、成本高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優化。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23.4%,由美國第一太陽公司開發的鎘銦鎵硒(CIGS)電池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18.2%,由中國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的雙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實現;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為25.6%,由韓國延世大學開發的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實現。
- 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是指將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儲能設備、智能控制器等其他設備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光伏發電系統,并通過優化設計和運行管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光伏系統集成與優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匹配技術。光伏組件與逆變器匹配技術是指根據光伏組件的輸出特性和逆變器的輸入特性,選擇合適的組件數量和連接方式,使得逆變器能夠在最大功率點工作,提高系統的發電效率。目前,常用的匹配技術有串聯匹配、并聯匹配、混聯匹配等。
- 光伏儲能集成技術。光伏儲能集成技術是指將儲能設備與光伏系統相結合,實現光伏發電與負荷之間的平衡,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性。目前,常用的儲能設備有鋰離子電池、釩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等。
- 光伏智能控制技術。光伏智能控制技術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光伏系統的遠程監測、故障診斷、性能預測、優化調度等功能,提高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智能控制技術有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技術、機器學習(ML)技術、深度學習(DL)技術等。
## 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
光伏政策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引導,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和市場的成熟,光伏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從補貼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從單一形式向多元形式發展,從國家層面向地方層面下沉。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的情況:
- 光伏補貼政策。光伏補貼政策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對光伏發電項目給予的一定程度的財政支持,以降低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提高光伏發電的競爭力。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實施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補貼政策,主要包括固定上網電價(FIT)、綠色證書(REC)、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RPS)、稅收優惠(TAX)等。然而,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光伏補貼政策也面臨著財政壓力和效率問題,因此,許多國家都在逐步退出或降低光伏補貼水平,推動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或市場競爭。例如,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競價補貼機制,2022年起取消了所有地面電站的補貼;歐盟自2020年起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各成員國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2%,并鼓勵采用招標、拍賣等市場化機制。
- 光伏分布式政策。光伏分布式政策是指針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給予的一系列優惠和便利措施,以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普及和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在用戶側或配電網側安裝的小型或中型的光伏發電系統,具有就近消納、節省輸配損耗、提高供需靈活性等優點。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出臺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分布式政策,主要包括凈計量(NEM)、自發自用余額上網(SUSG)、獨立供電(OSG)、綠色金融(GF)等。例如,美國自1996年起開始實施凈計量制度,鼓勵用戶將自用電量與上網電量進行抵消,并按照零售電價或時價進行結算;德國自2012年起開始實施自發自用余額上網制度,鼓勵用戶優先自用光伏發電,并按照固定電價或市場電價進行結算;印度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獨立供電制度,鼓勵用戶在偏遠地區或無電地區建設光伏微電網或獨立光伏系統,提供可靠的電力服務;中國自2018年起開始實施綠色金融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為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擔保、保險等支持。
- 光伏并網政策。光伏并網政策是指規范和促進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連接和交易的一系列規則和措施,以保障光伏發電的安全和穩定,并提高光伏發電的收益和效益。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制定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并網政策,主要包括并網標準(GS)、并網優先(GP)、并網管理(GM)、并網價格(GP)等。例如,日本自1992年起開始實施并網標準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英國自2009年起開始實施并網優先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優先級和接入順序;澳大利亞自2010年起開始實施并網管理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協調控制和調度方式;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并網價格制度,規定了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的交易價格和結算方式。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光伏應用是光伏行業發展的終端和目標,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光伏應用也在不斷拓展和多元化,從單一的發電功能向綜合的能源服務轉變,從孤立的能源系統向融合的能源網絡發展,從傳統的能源領域向新興的能源場景延伸。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的情況:
- 光伏+儲能。光伏+儲能是指將儲能設備與光伏系統相結合,實現光伏發電與負荷之間的平衡,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儲能設備可以緩解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提高系統的可調度性和靈活性。儲能設備也可以提高系統的自給率和自足率,降低系統對外部電網的依賴性。儲能設備還可以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提供頻率調節、峰谷填補、備用容量等服務,增加系統的收入來源。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推進光伏+儲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例如美國加州、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澳大利亞南澳州等。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將光伏系統與交通設施相結合,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光伏系統可以為交通設施提供清潔的電力,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光伏系統也可以為電動汽車提供便捷的充電服務,促進電動汽車按照當地的電價進行結算,并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德國自2000年起開始實施自發自用余額上網制度,鼓勵用戶優先自用光伏發電,并按照市場電價或固定電價將余電上網,并享受一定的補貼;印度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獨立供電制度,鼓勵用戶在偏遠地區或無電地區建設光伏微電網,實現能源普惠和社會效益;中國自2014年起開始實施綠色金融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為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擔保、保險等服務,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
- 光伏市場化機制。光伏市場化機制是指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信號,實現光伏發電的有效配置和優化利用,提高光伏發電的市場參與度和盈利能力。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在探索和推進光伏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招標、拍賣、綠色證書、碳交易等。例如,中國自2019年起開始實施競價補貼機制,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確定光伏項目的補貼水平,促進光伏項目的降本增效;歐盟自2005年起開始實施碳交易機制,通過限制和交易溫室氣體排放權,為光伏發電提供了一個碳減排的收益來源;美國自1997年起開始實施綠色證書機制,通過發行和交易可再生能源證書(REC),為光伏發電提供了一個額外的收入來源。
## 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
光伏應用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表現和目標,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本的持續降低,光伏應用也在不斷多元化和融合,形成了多種新型的“光伏+”模式,為各個領域帶來了新的價值和機遇。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伏應用多元化與融合的情況:
- 光伏溫室。光伏溫室是指在溫室頂部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溫室提供部分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 光伏大棚。光伏大棚是指在大棚頂部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大棚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作物提供防雨、防雪、防風等保護功能。
- 光伏農田。光伏農田是指在農田中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農田提供部分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作物提供適宜的光照和溫度條件。
- 光伏魚塘。光伏魚塘是指在魚塘水面上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魚塘提供部分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水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 光伏網箱。光伏網箱是指在網箱水面上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網箱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水生物提供防鳥、防藻、防污染等保護功能。
- 光伏海洋牧場。光伏海洋牧場是指在海洋牧場水面上安裝適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海洋牧場提供完全遮陽和發電功能,又可以為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修復和增強功能。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將光伏發電與交通運輸相結合,實現道路雙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交通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光伏公路。光伏公路是指在公路表面鋪設適量的耐壓、耐磨、防滑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公路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車輛提供導航、智能化、無線充電等功能。
- 光伏橋梁。光伏橋梁是指在橋梁表面或側面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橋梁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橋梁提供美化、防腐、防冰等功能。
- 光伏高鐵。光伏高鐵是指在高鐵沿線或車頂安裝適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高鐵提供發電和照明功能,又可以為高鐵提供降噪、降溫、增穩等功能。
- 光伏+建筑。光伏+建筑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實現建筑雙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觀。光伏+建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建筑一體化光伏(BIPV)。建筑一體化光伏是指將具有美觀和結構功能的光伏組件與建筑物相融合,既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建筑物提供遮陽、隔熱、隔音等功能。
- 建筑附加式光伏(BAPV)。建筑附加式光伏是指將具有靈活性和輕便性的光伏組件與建筑物相附加,既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建筑物提供提供遮陽、隔熱、隔音等功能。
- 光伏+工業。光伏+工業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實現工業雙重利用,降低工業能耗。光伏+工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 光伏工廠。光伏工廠是指在工廠屋頂或周邊空地安裝適量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工廠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工廠提供減排、增效、增收等功能。
- 光伏園區。光伏園區是指在工業園區內部或外部安裝適量的光伏組件,既可以為園區提供發電和節能功能,又可以為園區提供綠化、美化、品牌等功能。
- 光伏產業鏈。光伏產業鏈是指將光伏發電與光伏制造或應用相結合,實現產業鏈雙重利用,提高產業鏈競爭力。例如,將光伏發電與光伏玻璃、光伏設備、光伏材料等相關產業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光伏產業生態圈。
綜上所述,光伏行業在2023年呈現出了快速增長、技術創新、政策轉型、應用多元的發展態勢,展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和潛力。未來,光伏行業將繼續推動能源轉型和氣候行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