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行業當前迎來新視野、新世界和新境界
產能擴張和投資反彈往往被解讀為市場復蘇的信號。正處于這一發展狀態的中國化纖行業,傾向于用更加冷靜和理性的心態,回望來路,前瞻遠方。
“十三五”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化纖行業加快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在總量增加有限的情況下,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話語權進一步提升;行業產能、產量平穩增長。效益的大幅增長無疑刺激了投資反彈。數據顯示,2017年化纖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2%,比2016年明顯反彈,逆轉了2011年以來的下降趨勢,特別是滌綸行業和人造纖維行業的投資增速高達54.49%和27.79%,一飛驚人。
“現階段特別需要理清思路,一味往前走,容易摔跤。以前我們習慣于說做大才能做強,現在我們意識到做強才能做大,在起點就要高水平、高質量,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做足文章,提倡存量溢價,搭建信用體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坦言,在全新背景下,紡織工業被賦予了“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的新標簽,任重道遠。
的確,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化纖工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基礎和綜合實力,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但與世界化纖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化纖業存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創新能力比較薄弱、高端技術含量產品比重亟待提高、行業發展受環境因素制約等諸多問題。因此,持續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形成發展新動能,創造差異化、高附加值等競爭新優勢,是化纖行業面臨的課題。
構筑綠色制造產業體系
誠如中國工程院二局副局長王元晶所言,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化纖工業要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瞄準世界纖維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研究;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綠色制造技術。
在這個過程中,綠色、智能、融合成為關鍵詞。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歐陽昊明認為,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大規模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巳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由于各地資源稟賦、技術管理水平和發展階段不同,不同行業企業間綠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低效產能還占到相當比例。
“以能效為例,不久前我們剛發布了重點用能行業2017年度能效領跑者企業,數據顯示,能效落后企業單位產品能耗比領跑者企業高40%,個別企業甚至超過100%。”歐陽昊明坦言,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速度和規模為主導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為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工信部先后制定了《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等政策,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工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2016年以來,工信部利用綠色制造專項支持了225個重點項目,向國開行等金融機構推薦了454個工業綠色信貸項目,發布了720項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支持了286項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加快制修訂,組織開展了國家重大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兩年累計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破璃、合成氨等重點高耗能行業近萬家重點企業實施了節能監察。2013~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7.5%,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下一步,工信部將依法加大工作力度,2018年實現對造紙、石化、鐵合金等高耗能行業的全覆蓋;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產學研、上下游加強協作,促進綠色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著力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計劃,到2020年基本建立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體系。
政策的密集出臺推動了化纖行業的綠色進程,綠色纖維和綠色制造技術已經成為業內投資的熱點。
客觀環境也倒逼了綠色制造的加速。據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介紹,我國是世界化纖生產與應用大國,2017年化纖總產量達到4920萬噸,占全球化纖總量的70%,居絕對主導地位。但我國紡織品回收利用率卻不足10%,相比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蔣士成預計,到“十三五”末,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的產生量接近2億噸。
通過對廢舊紡織品資源再生循環產業國內外政策體系、再生循環技術體系等進行梳理,蔣士成分析了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資源再生循環發展的瓶頸、發展特征、發展需求以及解決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總體發展戰略,即構建廢舊紡織品現代化回收物流系統、建設廢舊化纖紡織品循環再生產業集聚及示范園區、建設廢舊化纖紡織品產學研用創新與展示平臺三大發展專項。
“到2025年,實現廢舊化纖紡織品再生資源利用率達20%,高值化利用率達50%。總體上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再生循環產業技術水平在2020年局部國際先進,2025年達到全面國際先進。以化纖再生循環科技創新支撐我國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高端,并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延伸,進一步提高紡織及化纖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國防安全的支撐,以及我國在國際減排方面的貢獻度和話語權。”
對于產業的未來,蔣士成充滿期許。
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
“纖維行業當前迎來‘新視界’,這包括新視野、新世界和新境界。在迎接全新挑戰的過程中,科技仍然排在第一位。”端小平指出,“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產品的。冷板凳往往要坐10年,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
“創新發展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化纖行業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今天的成績,都是按照創新發展的路子一路走過來的。我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建設化纖強國的目標,關鍵就在于加強科技創新。”蔣士成如是說。
根據行業規劃,我國化纖行業科技發展的重點包括十大重點任務: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攻克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推動通用纖維智能融合、提升高性能纖維品質、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應用、強化循環再生纖維自主創新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制造技術、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健全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產評價體系、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端小平同時指出,科技創新也需要標準體系的支撐。“十三五”以來,化纖領域標準化工作在化纖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進一步增強,與行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初步開創市場規范有標可循、創新驅動有標引領、轉型升級有標支撐的新局面。在6月21日召開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上,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標委員會正式成立,為進一步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小雄認為,在化纖行業進行科技創新的鏈條上,分布著高校、中科院體系、工業研究院以及以企業為主體的應用研究,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研究成果能否產業化,中間有幾個關鍵環節。要解決這些關鍵環節的問題,必須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莊小雄說。
對此,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敏喆頗為贊同。他同時認為,化纖行業發展正進入“下半場”,拱門型發展是一個特征,要進行價值深挖。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要積極推進智能化進程。其中,工業互聯網集成是解決管理問題,智能裝備集成是解決執行問題。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表示,近年來,我國化纖紡織智能制造推廣應用成效顯著,已有30余個項目獲工信部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立項。但與國外相比較,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軟硬件基礎能力薄弱,核心競爭力不強,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傳統工業思維明顯、專業人才力量薄弱等,“中國制造”亟待技術跨越,實現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不斷完善我國化纖企業智能制造的發展之路,構建基于CPS的紡織智能生產技術、新一代紡織服裝產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技術、智能紡織裝備及紡織加工智能化技術、紡織綠色智慧制造生態系統、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生態系統支撐平臺。
以錦綸行業中的華鼎股份為例,其整個信息化系統由感知與自動控制系統、工業和管理軟件、工業智能服務平臺和工業以太網4大部分組成,含16個子系統,其智能工廠由“一硬、一軟、一網、一平臺”4大核心技術要素構成。從華鼎公司智能化系統的運行效果看,單位產值能耗可降低25%,頗具參考價值。
平頂山尼龍城的樣本意義
在推動化纖行業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產業鏈合作,共創廣闊空間,成為多地積極嘗試的方向。其中,河南平頂山尼龍城成為一個典型樣本。
據介紹,平頂山尼龍產業發展歷史近40年。1981年,當地引進日本成套設備與技術建成產品規模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簾子布生產基地———平頂山錦綸簾子布廠(主導產品為尼龍66浸膠簾子布)。上世紀90年代,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建成平項山66鹽廠(河南神馬尼龍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結束了我國尼龍產業發展依賴進口66鹽的歷史。2016年5月,河南省重點工程———尼龍科技己內酰胺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實現了平項山尼龍6和尼龍66的產品互補,填補了河南省尼龍6產品空白。目前,平頂山市尼龍工業絲、簾子布產能世界第一,工程塑料、尼龍66鹽產能亞洲第一。
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毛指出,近年來,平頂山市結合產業稟賦和資源優勢,以尼龍新材料產業為著力點、以中國尼龍城建設為突破口,努力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積極打造“國際新材料產業基地”,努力實現由“中原煤倉”到“國際新材料產業基地”的轉型。2016年,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和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聯合提出建設中國尼龍城,打造世界一流的尼龍產業基地,瞄準產業高端,規劃建設面積110平方公里中國尼龍城,構建“一核兩翼”的新材料產業布局,打通煤基尼龍產業鏈條,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大尼龍產業格局。按照發展規劃,預計該項目在“十三五”期間能新增營業收入350億元,尼龍產業總收入將達到500億元。
對于中國尼龍城未來的發展,業內專家建議,應該在形成規模效應的基礎上注重差別化、功能性、特色化產品。據介紹,受平頂山尼龍產業具有的基礎優勢、煤化工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福建和浙江的錦綸龍頭企業恒申集團、華鼎股份都已經簽約入駐,錦綸行業龍頭企業———三鼎集團、全國尼龍粘扣帶領軍企業———杭州三信織造、嘉興慶聯科技等多家企業已確定投資入駐,項目正陸續開工建設。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