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報告
我國雙孢菇產業已經歷了30年的快速發展,完成了規模擴張,達到了周年有菇,市場供需平衡,雙孢菇已經成為我國的大眾蔬菜。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對雙孢菇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雙孢菇產業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的自然條件,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資源及工業化遠未完成的農業國經濟結構特點,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使我國雙孢菇產業在這一產業經濟發展的轉型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以下趨勢。
一、生產方式的組織化、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和專業化
我國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起源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分散小生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市場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一家一戶家庭式分散小生產的產品質量不穩定,特別是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滿足市場對食品安全要求的需要。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農產品門檻不斷提高,這種分散生產方式難以建立生產的可追溯體系,國際市場的開拓受到嚴重制約。這種國內外市場要求成為我國食用菌生產方式走向組織化、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的強大推動力。
二、品種結構更加完善,草腐菌類發展潛力巨大
20世紀70年代,我國商業規模栽培食用菌只有黑木耳、香菇、雙孢蘑菇3種,80年代發展到黑木耳、香菇、雙孢蘑菇、平菇、金針菇、滑菇、草菇、銀耳、毛木耳9種,90年代以來新的商業栽培種類劇增,現已發展到20種,在傳統栽培的大宗種類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新增種類市場空間將更大,因此,未來食用菌產品的品種結構將更加完善,符合市場需求。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和發展循環經濟政策的出臺、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三農問題解決各項措施的落實,草腐菌類增長將超過木腐菌,近年這一趨勢已經顯現,特別是甘肅、寧夏、內蒙等秸稈資源豐富同時具有獨特冷資源的區域,雙孢蘑菇成為當地反季節規模栽培的首選食用菌。
三、多種生產方式并存,高投入促進產業現代化進程
我國大量的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市場需求的不同,必然導致食用菌工業化、農業式兩大生產方式的共存,工業化的大、中、小不同規模的生產共存,農業方式的園藝設施分散栽培、園藝設施集約規模栽培、庭院經濟型的小生產等不同生產方式的共存。各種生產方式在實踐中各自完善,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以滿足市場的要求。同時,在市場建設和市場秩序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適應市場的能力。
食用菌的生產方式是隨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公共財政的支持和生產者投入能力的提高,將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按全國生產規模計,家庭分散簡易生產的比重將逐漸減少,園藝設施規模栽培保持穩步增長,小工廠周年生產將快速增長,成套設備的工廠化周年生產也將取得長足的發展。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日本、荷蘭等國外食用菌企業已經瞄準中國,積極籌劃、選址、投資建廠,設備、技術、管理成套進入中國市場。這些企業的進入,一方面對加快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個嚴峻挑戰,我國的科技、企業、管理等各方急需緊密團結,加強合作,迎接挑戰。
四、高附加值產品增加,產業鏈延長
從總體上說,食用菌主要作為蔬菜食用,以蔬菜使用的食用菌產品占產量的90%以上。隨著對食用菌營養和健康功能認識的不斷加深和普及,以食用菌為主要原料的各類強化食品、保健品、調味品、輔助療品、藥品日益受到消費市場的青睞,銷量逐年增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即時食品和休閑食品消費量將不斷增加,以食用菌為原料加工成的即時品、調味料、湯包、湯料市場也將逐漸擴大。總之,以食用菌為原料進行的各類食品和藥品的加工及其產品的銷售將有效地延長食用菌產業鏈。
五、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全球環境問題,全球人口增加和食物供給壓力的不斷增加,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近年促進環保、生態、循環經濟等政策的出臺,三農問題的關注,食用菌產業發展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門的重視。各級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日漸顯著,這將強有力地促進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促進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健康持續發展。
六、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近代的60~70年中,食用菌消費呈現全球性穩定增長,年遞增7%~16%。近30年對食用菌營養和藥用功能的研究發現,食用菌受到越來越多人民的喜愛,成為FAO推薦的21世紀健康食品,WHO推薦的“一葷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
食用菌能利用人類不可直接利用為食物的秸稈皮殼生產營養健康食品,栽培可以不占用耕地,具良好的環保生態效應,使其成為一項“萬年青”的產業。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耕地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需要耕地之外食物的生產,以增強食物供給的保障,因此,食用菌是人類食物安全保證的重要產業。發展中國家的蛋白質短缺,食用菌高的生物轉化率,成為發展中國家增加蛋白質供給的高效產業。食用菌的多重保健和醫療功效,成為人類健康保證的重要生物源,特別是解決人類日益擴大的亞健康人群健康問題的天然藥物,是人類增強健康,提高體質的重要食物。不論是人類食物保證、生態環境保護還是健康需求,食用菌都是永遠具發展前景的產業。
然而,對食用菌的了解,不論是其生物學還是產業技術,都遠不及綠色作物那樣系統和深入,還沒有達到所有種類的工業化。即使是工業化生產的種類,其勞動密型的要求仍不能改變。在當今發達國家,食用菌的工業化生產已經實現,但是大量的勞動力成本遠高于其他行業,其高額勞工成本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成為“夕陽”產業是必然的。這為勞工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為其產品提供了日益增加的市場。
我國作為食用菌栽培歷史最悠久、栽培種類最多、栽培技術最全面、產量和消費最多、從業人員最多的產業大國,已經成為全球食用菌產業轉移的主戰場,在未來10~20年內將不僅僅是個食用菌產業大國,而必將成為食用菌強國。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