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農村電商與鄉村振興的促進融合之道??
近兩年在互聯網技術驅動下,農村電商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鄉村振興添加了新動能。
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電商實現營業額8945億元,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14%,這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生動力。
電商之外,產業興旺還有更多機遇。“電商實際上是把鄉村信息和物流聯系在了一起。除此之外,比如說休閑旅游、特色農產品、觀光農業,都是值得關注的新業態。這些都不會是單一的,可以相互結合起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許為鋼受訪時也談到,比如說油菜產區,它不僅是油菜作為一種農產品的生產,同時還是觀光景區。
鄉村旅游近年也成為了產業興旺的另一塊“試驗田”,一些過去并不知名的景點,借助旅游網站的口碑傳播,躋身熱門目的地,游客紛至沓來。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此前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鄉村觀光旅游休閑產業創造農業增加值達到了5700億元,相當于6.37萬億農業增加值的8.9%。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農村電商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中國扶貧攻堅正處于關鍵階段,農村電商精準扶貧作為中國扶貧工作的一項創新舉措,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將農村商品通過互聯網賣出去,解決農產品上行問題,是農村電子商務的核心內容,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
隨著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涌現一批通過開展農村電商帶領農村致富的帶頭人。這些致富帶頭人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案例,是一個個不斷開拓的模式,也是一個個勵志拼搏的故事,代表了一種精神。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表示,電子商務是流通領域的一場革命,由過去面對面交易,變為網絡交易,打通了城鄉數字鴻溝,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深刻改變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著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和供給結構,改變著農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水平,逐步開發農村經濟蘊藏著無窮的創意和無限的潛力,這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有重要意義。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124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1%。2018年上半年,農村地區網絡零售規模不斷擴大,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6322.8億元,同比增長34.4%,增速高于全國水平4.3個百分點。但相比城市電商,農村電商發展仍有一些差距,電商生態環境仍有待改善。
報告中表示,2017年~2018年,中國農村電商正在經歷四大轉變過程:一是從工業品下行向農產品上行轉變;二是從單純的電商交易向農村綜合服務轉變;三是從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向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轉變;四是從電商公益扶貧向可持續的系統性扶貧轉變。
立足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平臺,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水平。事實上,發展農村電商,工業品要下鄉,農產品要出去,無論是銷售還是購買,送貨渠道都是關鍵,物流自然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目前已基本構建起縣(市、區)、鎮、村三級農村電商網狀服務體系和農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但快遞物流分揀中心建設滯后,物流觸角延伸不夠,物流企業大多建點在城區或場鎮,多數鄉鎮未向村組延伸,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普遍沒有得到解決。
可以預見的是,在可期的未來,物流將如同粘合劑,不斷縮小鄉村與城市的差距。在這片電商風起云涌的甜城鄉土上,已構造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