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廉價用工時代已漸去,升級換代向產業鏈高端轉型迫在眉睫
"面對勞動力成本上漲、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等困境,為保持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亟須利用新一輪技術革命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使之形成新競爭力,用新技術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同時以深化改革提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8年年會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對提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發表了他的看法。
隆國強表示,目前中國出口產品的品類非常豐富,既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也有很多高科技產品。根據中國海關統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0%左右。但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來看,中國出口的大量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位置,真正資本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并不是在中國完成的,蘋果手機就是典型一例。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是,隨著經濟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發展固然是好事,但從產業競爭角度來看,這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當然,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成本壓力不僅源于勞動力成本,還包括很多綜合性因素,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
中國制造業大國的競爭力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維持制造業大國地位必須加快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成功經濟體都經歷了競爭力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過程。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101個經濟體中,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而經歷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是這些高收入經濟體的普遍特征。
在隆國強看來,當今世界,新一輪技術革命來襲,這為中國保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機遇。用好這一輪技術革命的成果就可能讓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再被簡單地轉移出去,而是讓相當一部分份額繼續留在國內助力創匯,但它們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了。
隆國強以紡織和服裝為例說,現在紡織和服裝是不同的產業,服裝業更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早期紡織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今天的紡織廠已經非常現代化,成功地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成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廠房內大量使用機器人操作,僅需幾名工人。事實上,很多產業都經歷過隨著技術進步而使產業轉型的過程。
隆國強還指出,新一輪技術革命還將推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商業模式上的轉型。
中國制造業已成為"世界工廠",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是矚目的.當前國際分工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亞洲、中國有著豐富和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儲備的資本優勢,因此在全球物質產品加工制造中見長.而北美、俄羅斯、中東等之所以成為世界大宗商品供給者,是因為有著豐富的土地和礦產資源,英美國家則在高新技術、軟環境、創新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所以在服務業和新經濟產業領域具有壟斷優勢.顯然,中國制造業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及時進行產業的升級換代,其實,這次金融危機意味著原來的"加工—貿易"增長模式的強制性調整.我們要從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盡管這個任務是長期的.
近幾十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紅利呈消退趨勢.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這樣的人口結構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經濟局面就是人口紅利給予的豐厚回報.如今,中國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浮,大量加工廠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緬甸、柬埔寨等低勞動力成本的東南亞國家.在中國,廉價用工時代已漸去,提高生產效率、向產業鏈高端轉型迫在眉睫.
當下,中國制造業想要保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其勞動生產率的增速就要快于工資增速.中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重心在于打造科技的核心競爭力,進而促進制造業從產業鏈的低端上升至中高端,使得經濟發展不再僅僅依靠廉價勞動力,而是技術這一新的資源稟賦.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