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有助于解決能源危機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
每一次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都會帶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從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氣到氫氣。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性壓力倒逼能源結構轉型,從而實現兩個轉變:能源利用方式要從化石能源消耗型向綠色能源再生型轉變;碳氫燃料的利用方式要從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轉變,這一轉變方式本質是燃料的加氫減碳過程。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為10500億美元,其中,美國1570億美元,占比15%;歐洲2600億美元,占比25%;中國3150億美元,占比30%。干勇介紹道,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方面比世界其他地方發展更快,中國正在變成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動力站,未來5年,中國將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成為領導。
這其中,氫是高效的能量載體,易于存儲和轉換,在宇宙中的含量最為豐富,且無污染、零排放。氫能在能源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
氫能是指氫和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的化學能,是一種清潔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燒熱值高、來源廣、可儲存、可再生、可電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優點,有助于解決能源危機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
據世界氫能協會預計,到2050年全球環境20%的二氧化碳的減排要靠氫氣來完成;氫能將創造3000萬就業崗位,減少6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氫能汽車將占到全球的車輛的20%到25%,并承擔18%以上的能源需求,主導脫碳社會。
隨著氫能應用技術發展逐漸成熟,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持續增大,氫能產業的發展在世界各國備受關注,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相繼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在氫能源產業化應用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無論是政府還是產業資本都在積極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采用富余水電、棄風、棄光或城市電網谷段電力開展水電解制氫的示范項目,形成小規模生產并提供工業氫氣。消納水電、棄風、棄光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進行水電解制氫,形成的是綠色二次能源。在水電、風電發達地區,或輸入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地區,城市電網中“綠色電力”均占有一定比例,應該被稱為“淺綠電力”,采用“淺綠電力”制氫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并可提供“綠色二次能源”。
近年來,我國對發展氫能產業高度重視,出臺了系列有利于氫能和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2016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聯合發布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提出了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部署了15項具體任務,“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位列其中,標志著氫能產業已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201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信部聯合發布《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將燃料電池和氫能開發利用作為專門章節;被《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列為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2017年,國家能源局批準多項棄風棄光制氫儲能項目;2018年1月,國家科技部已將“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列入重點專項,積極加以支持研究。
據《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預測,到2020年,我國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氫氣產能規模將達到720億立方米;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燃料電池車輛達到10000輛;氫能軌道交通車輛達到50列;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30年,氫能產業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0億元;加氫站數量達到1000座,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200萬輛。未來以氫燃料為驅動力的電池汽車,基于廉價高效氫氣制取與儲運技術,將在2030-2050年前后有望進入發展快通道,并可帶領人類走進氫能社會時代。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