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白雞峰國家森林公園滑雪旅游度假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案例
1 項目簡介
1.1 項目背景
1.1.1 項目規劃
通化白雞峰滑雪旅游度假區項目位于美麗富饒、人杰地靈的通化市東南部,是“長白山生態旅游圈”南大門,也是“通白吉”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吉林東部休閑度假旅游的重要節點城市,東接白山,西鄰遼寧,北連遼源、吉林市,在區域旅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冬季降雪資源豐富,天然雪質好,氣溫適中,雪季時間長。該項目整體占地面積38897畝,雪道總長度約75公里,可同時容納3.5萬人滑雪,滑雪場配備設備先進,功能基礎設施齊全,以世界知名旅游度假滑雪場為參考標準,是集滑雪、賽事、度假、溫泉、高爾夫、休閑娛樂、旅游地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四季旅游滑雪度假綜合體項目,整個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國經營規模最大、雪道種類最多,雪道總長度最長、硬件設施最好、服務理念最先進, 并且能夠舉辦世界滑雪賽事的國際一流的旅游競技度假滑雪勝地之一。
1.1.2 市場前景
經歷5、6年的迅速發展,中國的滑雪市場發展迅猛,但由于受到經濟利益驅動,我國滑雪場建設處于一種混亂的無序狀態,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流失,而且嚴重損害了滑雪旅游的整體競爭力,不利于我國滑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滑雪場中,大型滑雪場約占5%、中型滑雪場約占15%、而其余80%均為小型滑雪場,這與日本或者韓國在結構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滑雪作為一種運動娛樂活動,其發展勢必要遵循旅游者的旅游空間形式,即:市區休閑活動、城市周邊一日游、度假旅游。目前滑雪市場的80%依然為一日游滑雪市場,而市內運動休閑、度假旅游的需求在滑雪市場上依然沒有得到較大的釋放。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運動休閑市場的發展,滑雪旅游勢必由目前的粗放型發展轉變成為多樣化的細分市場發展。因此滑雪度假游、與城市中心室內滑雪休閑娛樂兩個市場在未來勢必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資金和政策支持。
以歐美及日韓的經驗來看,當前正處于滑雪旅游的品牌建立期,度假滑雪及室內滑雪發展的培育階段,也是品牌建立與形成的核心階段。
度假市場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一般選擇在于大尺度的旅游資源,例如海濱、森林等,而雪山作為一種大尺度的旅游資源完全滿足了成為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礎要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種需求也將不斷得到釋放,人們對度假地產的需求也將使得度假地產向雪山資源延伸。
通化市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健康養生、冬季冰雪、歷史古跡、民俗文化、紅色體驗、邊境風情六大資源。近年來,通化市以“春覽杜鵑、夏享清涼、秋賞楓葉、冬戲冰雪”為品牌,制定了“全域化旅游、全體驗旅游、全鏈條旅游、全天候旅游、全媒體營銷、全程化服務”的實施路徑。長白山、鴨綠江、高句麗古跡、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等世界級旅游資源的經濟潛質和開發空間進一步提升。集安、輝南、柳河、通化縣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申報創建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已成功通過專家評審。參加中央電視臺的《魅力中國城》城市競演活動首戰告捷,充分展示通化市歷史走廊、冰雪戰場、生態天堂和康養福地的魅力嬌容。據統計,依托旅游大數據平臺數據信息,通化市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69.67萬人次。從客源市場構成看,2020年上半年第一季度因1月份正值春節,主要入通人員為省外返通人員,第二季度主要以省內為主。從3月開始吉林省入通人員占比達到43%以上,表現出就近出游來通游客比較多的特點等。
項目建設定位為打造中國滑雪場經營規模最大、雪道總長度第一、雪道數量最多、接待能力最大、功能配套最全面、設備設施最先進的國際滑雪旅游度假區。為了打造國際一流競技旅游度假滑雪勝地,使得項目建成后成為中國最大,世界一流的能夠舉辦國際賽事的競技滑雪旅游度假勝地之一,在規劃當中,明確了大格局、高品質的規劃思路,根據當地自然及人文環境,及建設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區所需要具備的客觀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現場選址勘測,確定了該項目所在區域的位置和范圍,將該項目規劃為一帶五大區域,分別設計了滑雪區域、戲雪賞雪區、后勤基礎設施區、別墅度假區、商務休閑運動區以及在滑雪場區域設計了酒店等配套設施。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配套設施最完善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區之一,同時兼顧四季旅游度假項目的合理開發,使之成為國內四季旅游度假生態區的標桿。
1.1.3 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
(1)政策條件
隨著《“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出臺,再次吹響了冰雪產業,尤其是旅游產業大發展的集結號。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有效應對疫情 支持文旅企業發展的13條政策措施》(下文簡稱《措施》)昨日正式公布。《措施》總體包括“突出重點、扶持冰雪旅游企業渡過難關”和“綜合施策、推動文旅企業穩步發展”兩大部分共13條。政策扶持主題簡明扼要:一是“渡難關”,二是“要發展”。政策舉措務實直接,“補助”“補貼”“獎補”“減免”“加大”“支持”等成為關鍵詞。面對疫情對冰雪產業帶來的巨大災害,《措施》充分體現出吉林省發展冰雪產業真抓實干,與業界“共患難、同發展”的真誠意愿。
《措施》明確,對旅游滑雪場和冰雪旅游景區給予資金補助并說明補助細則;對文旅企業推出加大獎補力度等多項重磅利好,包括“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加大對文旅企業的獎補力度”等實質性舉措。
《措施》提出,對旅游滑雪場給予資金補助。執行細則為:對2019-2020年雪季運營的旅游滑雪場,截至2020年1月23日,按已接待滑雪人次給予資金補助。已接待滑雪人次30萬以上,一次性補助200萬元;已接待滑雪人次10萬以上,一次性補助100萬元;已接待滑雪人次5萬以上,一次性補助30萬元;已接待滑雪人次1萬以上,一次性補助15萬元。
《措施》提出,對冰雪旅游景區給予資金補助。對2019-2020年雪季運營的除旅游滑雪場外的A級景區(不包括城市不收費公園類型景區)、溫泉景區、度假區和經認定的鄉村旅游經管單位、文旅綜合體,截止2020年1月23日,按已接待旅游人次給予資金補助。已接待旅游人次10萬以上,一次性補助80萬元;已接待旅游人次5萬以上,一次性補助20萬元。
《措施》同時強調,加大對文旅企業的獎補力度。在繼續執行好《吉林省扶持涉旅企業發展獎補細則(試行)》的基礎上,擴大對文旅企業的獎補范圍,加大獎補力度。
《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吉林省要從冰雪資源大省到冰雪旅游資源大省定位的轉變”,以“生態冰雪,都市冰雪,人文冰雪”為特色,以引領“中國冰雪旅游時尚”為目標,定位成:中國冰雪旅游強省、國內冰雪旅游產業高地、世界新興冰雪旅游目的地。
通化市《關于加快通化市旅游業發展的調研報告》提出了:“積極發展冬季旅游”,我縣擁有龍頭山、白雞峰東坡等千米以上的山峰,冬季雪質好、雪期長,適合建設可舉辦國際、國內賽事的高端滑雪場和大眾冬季休閑娛樂場地。我們要依托這一資源,全力發展冬季旅游業,積極開發建設高山滑雪場等冬季旅游項目,打造具有通化縣特色的冬季旅游項目。
(2)區位優勢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的東南部,擬建滑雪場所在地冬季氣溫低、地勢好,山地類型豐富,尤以雪質好,雪期長、氣溫適宜著稱,雪場跨度大,氣勢宏偉,此地自然景色優美,物產資源豐富,人文名勝古跡眾多,從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等軟硬件條件上非常具備打造國際一流的大型滑雪場的客觀條件,此外,通化地區具備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區位經濟優勢,滑雪場周邊交通干線四通八達,頻臨G201國道,S30國道,交通極為便利,為滑雪者及各地游客提供了很好的交通選擇。該地區區域經濟優勢明顯,輻射東北、華北及沿海港口城市,距離國界近,可以輻射周邊的韓國、日本等地,日后建成的滑雪場必將成為吸引海內外游客的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競技與旅游滑雪的度假勝地,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雪道數量最多、雪道總長度最長、配套設施最先進、服務理念一流的集滑雪、度假、休閑、高爾夫、溫泉、會議、商務、旅游、辦公、觀光、購物于一體的國際大型旅游度假滑雪勝地。
(3)產業基礎優勢
① 自然風光:長白山旅游風景區、集安旅游風景區、輝南龍灣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風景區、通化石湖國家森林公園、英額布水庫旅游風景區等國家級旅游風景區;
② 人文古跡游:通化靖宇陵園、赤板松古城遺址、江口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安溶洞古跡游;
③ 工業游:通化葡萄酒產業工業游、通化松花石硯產業園、通化醫藥產業游、通化人參產業游、通化鋼鐵產業游等;
④ 農家樂田園體驗游:禾韻有機田園、玉龍園渡假村、映山紅渡假村、縣城區域游;
⑤ 紅色旅游:白家堡子慘案地、杜光華革命烈士犧牲地、七道溝鐵礦“萬人坑”、石湖抗聯密營根據地、河里抗日根據地和河里會議遺址、通化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⑥ 非物質文化遺產游:“人參之路”游、“大泉源釀酒工藝”游;分析:旅游產業的優勢資源為滑雪場提供良好的游客基數支撐,二者相輔相成。
⑦ 通化市旅游配套設施。通化市現有星級酒(飯)店10家,其中集安紫竹苑酒店被評定為五星級旅游酒店,通化萬通酒店、戴斯假日、喜來登大酒店等七家被評定為四星級旅游酒店。
1.2 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1.2.1 產品方案及規模
滑雪場整體占地面積38897畝,雪道總面積2825380㎡,雪道總長度75.295公里,雪道最大容量可達40880人,在滑雪區里設有三個配套設施一流的雪具大廳,整體建筑面積達到30000㎡,接待能力可達2萬人,運力系統方面設計有進口吊箱式纜車4條,敞開式纜車7條,魔毯5條,拖牽2條,整體運力達到18735人次/小時。
滑雪場整體規劃為五大區域:滑雪區、戲雪賞雪區、后勤基礎設施區、商務休閑運動區、別墅度假區。
(1)滑雪區。雪道總面積2525340平方米,雪道總長69295米,滑雪道數量:高級道7條、中級道19條、初級道6條,U型槽2個、單板公園2個,貓跳道2個,野雪道5條,高臺跳雪1個,空中跳臺1個,越野道1條,雪具大廳3個,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理論接待能力20000人。
(2)戲雪區。雪圈區1處、雪地摩托道2條、戲雪區1處,馬拉雪橇,雪上觀賞區1處。以滿足游客體驗戲雪娛雪文化的快樂。
(3)后勤基礎設施區。員工宿舍樓、鍋爐房、配電站、泵房、蓄水池、籃球場、停車場3處(39000㎡),以滿足滑雪場日常運營及后勤保障。
(4)別墅度假區:設有阿爾卑斯山脈地區風格別墅群,以滿足旅游度假滑雪者住宿及度假的需求,面積767畝。
(5)商務休閑運動區:439畝(其中高爾夫球場312畝)。高爾夫球場、湖畔水上娛樂項目、功能服務區(醫療、餐飲、超市、零售)、高級會所、商務區、溫泉、休閑運動區、購物中心、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豐富和完善整個滑雪旅游度假區的功能和配套,實現整個景區的四季持續經營的能力。
1.2.2 建設內容
(1)整個滑雪區造雪面積達到2525340㎡,滑雪區理論上能同時容納40880人。
(2)戲雪賞雪區在項目規劃中設置了兒童娛樂區,雪圈區、雪上觀賞區、練習區、馬拉爬犁與摩托車區,整個造雪面積達到95980㎡,可以同時容納4173人。
(3)商業休閑運動區。高爾夫球、A水療、溫泉、酒吧、KTV;兒童娛樂設施(休閑區)文化娛樂項目;造雪器械的文化品牌互動活動、各類表演、音樂會、藝術活動等其它季節新增娛樂項目;草坪活動、曠野運動、繩子公園、木頭DIY樂園。
(4)商業零售項目規劃。滑雪用品品牌店、流動貨攤亭(出售水果、工藝品、季節性物品等)、特色小賣、營地商店、咖啡屋(星巴克、哈根達斯等高品質商品與特色商品的享受方式)、洞穴餐廳、茶室、生活用品小超市、服務網點(提供靈活的休閑活動方式、詳盡的家庭式后勤服務)。
(5)內部交通項目規劃。雪場內步游道規劃要考慮各個觀景平臺和空間構景的有效搭配,合理安排路線,連接雪場各個區域和景觀。保證游客在雪場內動線合理,散步、觀景達到最佳效果。交通方式:索道、魔毯、步道。
(6)后勤基礎設施。雪場配電室(設備及雪具綜合樓用電量約為6282840kw, 380v動力電,日最高峰10400kw變壓器配13000kw );蓄水池容積:480000立方米 ,水池除蓄水功能外要考慮景觀效果,用景觀石、鵝卵石或細沙等裝飾處理。 在考慮滿足滑雪度假區基本的使用功能基礎上進行主題風格化設計。對基礎設施進行二次深化設計。雪具大廳:本滑雪場設有內部設施一流的滑雪大廳綜合樓三處,整體建筑面積達30000㎡,滿足整個滑雪場日常經營的接待能力;停車場:設有三處停車場滿足雪場內部停車需要,總面積39000㎡。
1.3 項目總投資及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270000萬元,其中建設資產投資216000萬元。
1.4財務分析及社會評價
1.4.1主要財務指標
項目建成后,年營業收入249045萬元,利潤75000萬元,投資回收期5.6年(稅后,含建設期1年),投資利潤率28%。
1.4.2社會評價
旅游滑雪業的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滑雪場本身所贏得的直接經濟效益。對于區域經濟而言,滑雪場的建設與旅游滑雪業的發展會帶動全社會相關產業的開發與建設,首先受益的是酒店、賓館等服務行業,此外對建筑、交通、電信、商業、手工業、農副產品生產等行業都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對周圍貧困地區的就業、脫貧乃至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收入都有積極的作用。
國內外的許多事例體現出一條哲理,即“修了一個場(滑雪場),帶富一個鄉”。如日本長野縣的野澤溫泉村、奧地利的明斯克、中國黑龍江的亞布力鎮、吉林市的五里河鎮、河北的崇禮縣、哈爾濱的賓縣、北京的延慶縣等,都對當地的旅游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滑雪場的開發建設將成為雪場所在地對外經濟、社會聯系的窗口,促進本地與外地的經濟技術、文化協作與交流,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明顯的提升了其知名度,從而為該地區吸引人、財、物創造了更加有利條件,加快該地區的現代化發展。
滑雪運動是高雅、時尚體育健身運動,滑雪場地開發目的除經濟效益外,還有使游客在精神和體質等方面受益,從中獲得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功效。同時滑雪場周圍的群體也會受到現代高品位、深文化層次的熏陶與影響,不但會豐富冬季生活內容,而且會由于見多識廣,促進觀念更新、思想開化,改善該地區的社會風氣。
生態環保效益雖然滑雪場的開發需要砍伐樹林,進行土方工程,對植被、環境造成一定損壞。但從發展角度看,滑雪場冬、夏的經營活動本身就需要優美的自然環境,就需要對林木、草原、地藐、景觀的保護、美化,將破碎的地表成片修整綠化,將水土流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只要強化環保意識與責任,滑雪場科學的開發,對環保帶來的利會遠大于弊。
滑雪場、滑雪產業的開發過程中,直接經濟效益是私營投資者的全部目標,政府、國有企業的投資會摻有公益性質,滑雪場建設的當地政府則會有更廣泛和深層次的需求,既鼓勵投資者盈利,將滑雪場堅持經營下去;又通過開發滑雪場,推動當地滑雪產業的發展,并借此全面拉動“社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旅游效益”等方面的起動與發展,達到諸行業共榮的目的。
2.2概況
東昌經濟開發區是2005年11月4日經省政府開發管理辦公室備案批復成立的新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為東昌工業集中區,2007年7月更名為東昌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1.1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面積5.5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努力,吉林省醫療電子產業園、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科技醫藥產業園區、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醫藥工業園區相繼落戶東昌經濟開發區,于2011年初通過了省政府組織的考核,即將被確認為省級開發區。東昌經濟開發區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對外樹立形象,吸引項目集中、集聚的切入點,使園區的生產區、生態區、生活區、服務區、管理區和各類基礎設施相配套。并從市區內引入城市自來水和管道煤氣,道路硬化、環境綠化,通訊網絡、供水供電、排水排污等配套設施完備。建成區實現了“五通一平”的目標,開發區落戶企業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