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供應與用電負荷存在空間錯配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仍存在基礎薄弱、同質化嚴重、碳強度高企等問題。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西北地區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均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
西北地區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截至2022年底,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全國占比分別達22.6%和20.2%。2020—2022年,東西部地區的增速較為均衡,但預計到2030年前,西北地區“風光”裝機增速將遠高于全國其他區域,其中光伏年均增速可能達到18%—25%,預計裝機增量可能達到16倍。
“歷經10年高速發展,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均建成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西北地區已成為我國能源供給的重要一極,但新能源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副主任陳丹分析稱,產業發展水平與新能源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新能源就地消納困難,我國能源供應與用電負荷存在空間錯配。
目前,甘肅、新疆、寧夏新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本省最大用電負荷,但由于本地產業發展水平有限,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仍有待提升。“西北地區總體新能源消納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個別項目的棄風率達到50%,棄光率達到30%。以青海海南州為例,‘十三五’期間光伏發電裝機年均增速超過40%,但自身能源消費增速僅為6%。”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西北電網先后建成11條直流輸電通道,外送規模超過7000萬千瓦,另有4條特高壓直流線路處于核準或規劃中。總體而言,隨著西北“風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電量盈余較多,現有直流通道遠不能滿足電量送出需求。
如何協同西北產業轉移和新能源消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全國一盤棋做好“西電東送”協同規劃。電力規劃是能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能源開發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大型跨省跨區電力布局涉及點多面廣。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