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來,我國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7.5億千瓦,風電累計裝機4.7億千瓦
75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取得的歷史性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7.5億千瓦,風電累計裝機4.7億千瓦,以風光為代表的我國新能源產業交出亮眼成績單。
75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從艱難起步到實現平價上網,扎根華夏大地為千家萬戶送去綠色電力。
75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從追趕到領跑,建成完備全產業鏈條,豐富了全球產業鏈供給。
75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從基礎薄弱到惠及全球,不僅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還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綠色轉型作出突出貢獻。
從艱難起步到世界第一,從后發追趕到創新領跑,從基礎薄弱到惠及全球,75年來,新能源產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守護好人民美好生活,助推全球綠色轉型。
立足稟賦 能源向綠行
上世紀80年代,全球綠色產業起步,我國專家意識到,風光發電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一定是未來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不過,當時發達國家在技術儲備、產業積累等方面占據優勢,我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尚未形成競爭力。為了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我國堅持市場主導、鼓勵充分競爭,引導企業加速創新,在政策和市場合力推動下,新能源產業實現快速迭代。
“九五”和“十五”期間,我國先后組織實施了“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債項目和風電特許權項目,支持建立了首批6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進行風電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在此背景下,部分企業掌握了600千瓦和750千瓦單機容量定槳距風電機組的總裝技術和關鍵部件設計制造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邁出了我國風電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的堅實一步。1986年,安裝了3臺單機容量55千瓦風機的山東榮成風電場成為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并網風電場。2009年,我國建設了第一個商業化的海上風電項目——東海大橋風電場,這也是我國首個10萬千瓦規模的海上風電場。
和水電、風電等其他清潔能源相比,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起步稍晚。1958年,我國成功研制首塊硅單晶;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對光伏行業的政策支持開始從科研走向具體應用。1997年,為貫徹“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的精神,響應1996年在津巴布韋召開的“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上提出的在全球無電地區推行“光明工程”的倡議,給邊遠無電地區的人民送去光明,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牽頭制定并實施了“中國光明工程”計劃。2009年,我國啟動史上最強光伏產業扶持政策“金太陽示范工程”,帶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快速增長。
在政策和示范項目推動下,近半個甲子的歲月中,我國新能源經歷從事前補貼到度電補貼再到實施無補貼和平價上網,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商業化發展,清潔能源發電項目已經步入千萬千瓦級。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成熟度不斷提升,度電成本持續降低,已能與化石燃料發電同臺競技,經濟性開始凸顯。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光伏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參與、見證了我國光伏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追趕到并跑,再到全面超越、全面領先的全過程。從過去的‘三頭在外’,到現在的全面領先。如今,中國制造在全球光伏產業不同環節占比達到了80%至95%,引領世界光伏產業發展。”
創新突破 繪就新圖景
數十年如一日,創新矢志不渝。從起步到跟跑再到領先,我國已經建成完備的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集成制造體系,不斷拓寬人類開發清潔能源的潛力邊界。
太陽能發電領域,高效晶體硅、鈣鈦礦等光伏電池技術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量產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超過25%。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發布的全球太陽能電池實驗室最高效率圖,2023年以來,中國企業及研究機構5次打破紀錄,保持在榜紀錄7項。其中,中國企業創造的全球硅基太陽能電池效率最高紀錄達26.81%。2024年6月,隆基綠能宣布其研制的晶硅—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取得了重大突破,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高達34.6%,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以前,我們使用的高純晶硅的純度只有6個9,如今我們可以做到11個9。”劉漢元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舉例稱,通威旗下永祥股份自主研發的“永祥法”目前已應用到第八代,產品關鍵性雜質元素純度達11個9,產品純度達到電子級水平,半導體電子級硅料已實現海外出口,實現了高純晶硅“中國智造”。永祥股份現有5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成果,得益于技術不斷創新,高純晶硅產能已突破65萬噸,預計2024—2026年將形成超80萬—100萬噸產能,持續夯實通威高純晶硅全球龍頭地位。
風力發電技術同樣走在世界前列。更大、更高、更智能,2024年8月,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正式啟航出海,刷新多項世界紀錄。同時,我國單機18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也順利下線,陸上風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也突破10兆瓦。從此,我國風電機組技術發展已經走入“無人區”,向更廣土地、更深海域探索更多可能。
同時,我國新型儲能也由研發示范逐步向商業化發展過渡,技術路線“百花齊放”,鋰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打下了中國烙印。
劉漢元指出,以技術創新為關鍵發力點,我國新能源產業鏈創新鏈不斷增強,已成為領跑全球的新興產業,形成綠色可持續增長的經濟新動能。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依托技術、裝備創新實現蓬勃發展,正在改變傳統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發展方式,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新動能。
扎根華夏 清潔惠民生
中國優質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讓全球范圍內風光成本大幅下降,新能源技術的加速迭代更是讓新能源從最初的小范圍應用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普惠大眾的重要能源保障。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其中,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10年增長約3倍。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葉小寧指出,新能源已成為我國裝機增量主體,全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河北、甘肅、寧夏、青海等22個省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30%,青海、甘肅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60%。2023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1.4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占總發電量的15.6%,同比提高約2個百分點,進入國際能源署等機構定義的高比例新能源階段。同時,自2018年以來,新能源利用率連續6年保持在95%以上,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生產更是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結構由以煤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2023年,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下降到66.6%;原油占比下降到6.2%;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加速發展,占比大幅提高到27.2%。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我國正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以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為重點,規劃建設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累計裝機規模達3728萬千瓦;同時,積極推進分布式新能源發展,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推廣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光伏+農業”新模式,打開農村新能源發展的廣闊空間。
新能源產業不僅改變了中國能源結構,也在惠及世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2.9%,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劉漢元表示,他對我國新能源產業至今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光伏是前景空間廣闊、能夠容納眾多參與者的戰略性新興行業,新能源民營企業是重要生力軍。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助力我國能源轉型,同樣為世界綠色清潔能源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攜手共進 合作謀共贏
75年,我國新能源產業從“制造大國”走向“應用強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如今,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我國一張靚麗的新名片,光彩煥發,更將綠色浪潮帶到了全球各國。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中國的貢獻超過了50%。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量產能的全球占比均達80%以上。中國同時也擁有全球最完善、成本最優的全套風電產業鏈供應鏈。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數據,2023年,全球至少60%的整機是在中國生產制造,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60%的風電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零部件。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步伐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越來越緊密,海外市場成為中國可再生能源應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海外項目建設、可再生能源產品出口愈發普遍,有效支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穩定增長。
南非北開普省殷坦尼市德阿鎮附近廣袤的高原上,163臺中國制造的白色風力發電機昂然矗立。這便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南非公司承建并運營的德阿風電項目,這也是中國國有發電企業在非洲首個集投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風電項目。勁風吹過,產生的電能通過南非國家電力公司,輸送到當地的千家萬戶,極大緩解了當地能源短缺問題,并帶動就業、社區公益等。
從高空俯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以南約50公里的塔阿爾火山腳下,拉古納湖畔,一片片光伏板匯成的“藍海”,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光芒。這是水電七局承建的首個海外EPC新能源項目——塔納萬和馬拉貢東光伏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128兆瓦,安裝光伏板約20萬塊,平均每年發電量約19488萬千瓦時,可以為16萬個家庭提供清潔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9萬噸,為菲律賓綠色能源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腳印遠不止于此,時至目前,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額分別超過334億美元和2453億美元。我國與9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雙多邊合作機制,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項目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超過40%,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
阿特斯總裁莊巖表示,中國是全球光伏應用大國,更是全球光伏制造強國,具有技術、成本和規模等多重優勢,為全球碳中和作出重大貢獻。“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我們希望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中發揮這些優勢,助力清潔能源惠及世界。”
砥礪奮進正當時,新能源產業正勇立潮頭,以更新更強面貌讓“中國名片”熠熠生輝。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