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油氣行業將不斷創新,積極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要求
石油天然氣產業是我國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經濟運行的“血脈”。
202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2.09億噸,比1949年增長1740.9倍;天然氣產量達2300億立方米,連續7年保持百億立方米增產,國內油氣產量當量超過3.9億噸,年均增幅達1170萬噸油當量。
在不斷挖掘勘探開發潛力的同時,油氣行業大力加強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升管網集輸、互聯互通水平,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油氣行業和著祖國鏗鏘前行的腳步和飛速發展的足跡,成績斐然。
75年來,我國油氣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飛速發展,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化工大國和第二石化大國。
75年來,我國油氣工業滾石上山、闖關奪隘,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保障。
75年來,油氣工業伴隨祖國一同成長,創造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的奇跡。能源安全,油氣安全是重中之重。從“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到“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油氣行業將牢記時代賦予的使命,挺起能源發展脊梁,蓄足發展底氣,奏響跨越發展最強音。
端牢能源飯碗,推進增儲上產
1960年3月,一場大規模會戰在大慶揭開序幕。到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648萬噸,中國需要的石油已經基本自給。同年,四川巴渝輸氣管道建成,拉開我國天然氣管道工程發展的序幕。
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1978年,中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并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天然氣進入快速增長期,產量增至138億立方米。這一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站在了新的起點,油氣工業呈現油氣并重的特點,進入穩油增氣新時期。
此后,油氣產量持續攀升,原油產量年均增長10.6%。油氣工業規模實力呈現跨越式提升,油氣產能建設快速增長,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我國最大油氣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累計生產油氣當量歷史性突破10億噸。此外,海上油田上產勢頭強勁,石油增產量占全國增量的一半以上。我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0億立方米,成為支撐我國能源自給、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又一“定海神針”。
叩問萬米,油氣進一步掘進深地。
放眼祖國西部,在我國陸上最大的含油氣盆地上,超深層油氣產量和儲量位居全國首位,鉆機轟鳴聲不斷向地下鉆進。
在這里,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進軍超深油氣,勇攀深地領域“珠穆朗瑪峰”,開啟了我國深地鉆探“萬米時代”;在這里,中國石化“深地工程”重點油氣項目——“深地一號”聚焦深地勘探開發,在“生命禁區”探索勘探奇跡;在這里,塔里木油田扛起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和南疆保供首要氣源地的職責使命,讓滾滾“福氣”惠及西氣東輸沿線及下游4億多居民和南疆800萬各族群眾。
海南島東南部陵水海域,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開發項目“深海一號”二期項目作業水深近千米。中國海油“深海一號”二期開發鉆完井項目副經理馬傳華表示,通過自主創新,中國海油建立了深水高壓井鉆完井核心技術體系,為氣田的順利投產打下良好基礎。
在非常規油氣領域,2023年12月,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大型頁巖氣田——中國石化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田焦頁6-2HF井,累計產量突破4億立方米,創全國頁巖氣單井累產最高紀錄。與此同時,煤層氣穩步推進中淺層滾動勘探開發,深層實現重大突破,全年生產煤層氣超過110億立方米。
從陸上油田開發到海上油氣探索,從國內增儲上產到海外多點開花,從常規油氣攻破到非常規提產增效,從油氣中淺層深耕向深層不斷挺進,書寫新時代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答卷,油氣行業責無旁貸。
鍛造大國重器,儲運設施托底
油氣勘探區塊日益復雜,開發難度加大,對油氣技術提出了向精細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更高要求。
多年來,油氣勘探理論和關鍵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油氣勘探領域不斷拓展。進一步豐富油氣勘探理論,提高油氣勘探技術水平,不斷夯實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資源基礎十分重要。
西北荒原戈壁上,“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在金色的胡楊林間傲然聳立。該井井深9432米,需要穿越9個地層才能將深埋地下的油氣開采出來。為解決開發難題,中國石化創新發展深層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及裝備,推開了超深層油氣寶庫大門。
陸上油氣裝備研發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油氣“大國重器”持續“上新”。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中國海油“深海一號”能源站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攻克13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海洋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深水、淺水水下采油樹和海洋拖纜、海底節點地震勘探采集裝備均實現國產化自主研發。
從萬米深井打造“中國深度”,到發現我國首個億噸級深水深層大油田;從煤層氣突破深度禁區發現我國首個千億方深煤層氣田,到頁巖氣發展向深層跨越,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為保障油氣資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助力深層超深層、海洋深水、非常規油氣成為增儲上產新陣地。
油氣要采得出,更要送出去且儲得住。
近年來,我國油氣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國內油氣管道從零起步到初步形成“全國一張網”,管網規模超過18萬公里,初步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油氣管網,輸氣能力從2020年的2230億立方米增加到3290億立方米,增幅達48%,天然氣“全國一張網”日供氣能力超10億立方米。中亞油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東、西雙線)、中緬油氣管道、海上進口四大油氣進口通道進一步鞏固,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
作為重要儲氣設施,地下儲氣庫是天然氣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天然氣調峰、安全保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地下儲氣庫和沿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設日益完善,儲氣能力大幅提升。國家管網集團與相關部委、上下游企業建立常態化天然氣保供工作機制,構建“足量入網資源為基礎、充裕調峰能力為補充、適度應急儲備為托底”的多重防線,推動“全國一張網”供氣能力增至超10億立方米/日。
“引進來”“走出去”,合作互利共贏
油氣保供能力不斷增強,市場活力逐漸迸發,離不開油氣市場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油氣市場化改革是推進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探索創新,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有序放開,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取得關鍵進展。
改革奮進,油氣行業一直在路上。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蹚出一條新路”,1978年—1988年,我國石油工業通過率先采取產量包干政策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使中國石油工業走上自我壯大的軌道。2013年后,我國油氣領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油氣行業著力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X+1+X”油氣市場體系。僅看成品油終端市場,我國加油站行業已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共同競爭的格局。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的加油站加速被市場淘汰;外資跑步入場,搶占市場份額;民營加油站網絡進一步出現外資化、品牌化的特征,出現新型連鎖模式,經營水平有較大躍升。
市場化改革極大促進了油氣事業發展。油氣企業在深耕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放眼海外,實現了海外勘探開發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1993年,我國提出“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部署,開啟了國內油氣公司“走出去”的步伐。同年,中國石油中標秘魯塔拉拉油田7區,邁出了“走出去”實質性一步,海外事業由此“啟航”。
從零起步,30年來,我國油氣公司勘探開發活動已遍布全球,覆蓋陸上、深水、常規和非常規等各個領域。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石化加快打造規模化、效益型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在境外23個國家擁有44個勘探開發項目,近十年,累計完成權益油氣當量產量近4億噸。堅持用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與境外80多個國家開展油氣貿易。2023年,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原油貿易超2.3億噸、LNG貿易超600萬噸,開放條件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持續提升。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石油企業全方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油氣合作,在國際合作中充分發揮能源先行的前鋒作用,構筑起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能源紐帶。油氣央企先后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2018年,哈薩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巴西的里貝拉油田、俄羅斯的亞馬爾LNG等大型項目進展順利;與卡塔爾簽署LNG供應大單,完成哈薩克斯坦2座煉廠現代化升級改造。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權益產量不斷增長,國際合作開出油氣繁花。
轉型全面提速,乘“新”而上謀突破
石油和天然氣是能源發展的脊梁,是保障能源持續供應的基石和“糧倉”。在能源轉型大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油氣行業正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生產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
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成為全球能源領域的重要議題,推動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是油氣行業更好承擔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使命的戰略途徑和現實選擇,油氣行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立足統籌推進油氣供應安全和綠色發展,油氣開發企業在切實做好穩油增氣、提升油氣資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加快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步伐,在推動傳統油氣生產向綜合能源開發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轉型發展,持續推動能源、生產供應結構轉型升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亮點成果。
天山腳下,近55萬塊光伏板相連成片,宛如藍色的海洋,向戈壁深處不斷延伸。這是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已平穩運行超400天,生產的綠氫被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附近的塔河煉化,助力煉化企業降碳增綠。
遼闊海上,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為海上油氣田輸送綠電。投產后,年均發電量將達2200萬千瓦時,全部用于油田群生產,每年可節約燃料近1000萬立方米天然氣,年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平臺工作海域距海岸線100公里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為我國風電開發從淺海走向深遠海作出積極探索。
“老牌”油田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建成油氣領域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系統。立足油田清潔用能需求,建立包含清潔供能體系、多源互聯電網、柔性生產負荷、多元儲能系統在內的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已建430兆瓦光伏、4.2億千瓦時自發綠電全量消納,有效支撐勝利油田生產用電綠電占比突破17%,年節約標煤29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73萬噸,開啟了全產業鏈“控能、降本、增綠、減碳、提效”新實踐。
此外,中國石油吐哈油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投運。圍繞油田綠電需求,依托油區太陽能資源,大力開展清潔替代,利用油田電網建成120兆瓦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每年為油田提供清潔電能2.27億千瓦時,全部自行消納,將油田總用能中新能源占比提高到21%,年節約標煤6.9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3.1萬噸,探索構建油氣光電儲深度融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
“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綠色轉型步伐走得很快,從幾大石油公司的戰略定位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把業務布局轉向綜合能源。不僅發展傳統的石油天然氣業務,還往氫能、綠電以及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焦鋒說。
新時代、新征程,油氣行業正奔馳在可持續發展的“新”路上。
七十五載長歌奮進,賡續前行再奏華章。未來油氣行業將不斷創新,積極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要求,夯實硬實力,鍛造“新”技能,繼續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乘風破浪,穩健前行。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