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網技術是提升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的關鍵技術
9月26日,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舉辦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崇禮)論壇上,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發表了“積極推進構網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主題演講。侯金龍說:“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全球電力系統進入可再生能源高滲透率階段,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挑戰,成為全球新能源發展難題。。華為數字能源在新能源并網、電網友好技術領域持續積累,不斷推動并網友好性技術從‘跟隨電網’、‘支撐電網’走向‘增強電網’,為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貢獻力量。”
近年來,光伏、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根據COP28共識,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要達到2022年的3倍,超過1.1萬GW。但新能源快速消耗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資源,其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使電力系統平衡和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構網技術是提升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的關鍵技術,各國正從技術標準、政策等方面大力推動發展以及商業項目應用。
10余年持續投入
在國內外多個場景和項目落地應用
從2011年起,華為一直壓強式投入新能源并網的安全穩定性研究,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并在國內外多個場景和項目進行了應用。
在中東,沙特紅海新城首期400MW光伏和1.3GWh儲能系統,全部采用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解決方案,從2023年9月全部投入運營,提供了超過10億度綠色電力,是全球首個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的城市微網。該項目已安全穩定運行一年,從1000臺PCS同步構網、分鐘級電力恢復、抗100%變壓器投切沖擊、離網零電壓故障穿越等方面對關鍵構網技術進行了充分驗證。在紅海新城項目上積累的構網技術,正在向礦山、島嶼等微網場景推廣應用。采用光風儲融合構網技術來構建礦山微網,不僅大大提高供電可靠性,還可降低用電成本50%以上。
當前,在非洲、拉美等地已完成交付10多個礦山、島嶼微網。未來,構網型微網技術將應用到全球更多地方,助力當地消除電力鴻溝。
已完成超2300個測試項目
獲評“項目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國內,華為聯合電網、發電企業共同推進構網型儲能項目實證,已在青海等地的5個項目開展了多場景、多工況的構網型儲能實證測試,在項目測試的全面性、規模、測試的性能指標等方面均取得滿意成果。在單元級、電站級、區域電網仿真、離網等全場景開展了全面測試,針對構網技術關鍵指標完成超過2300個測試項目。
比如,哈密的華潤電力風電站處于直流特高壓線路送端,建設了百兆瓦時風電站構網型儲能項目,并開展了全面、系統的構網技術測試;在青海格爾木中國綠發的多能互補百MWh構網型儲能電站,一次性通過了35kV、110kV人工短路試驗,結果顯示600臺PCS零脫網,10ms內快速輸出3倍視在電流和2.8倍不對稱電流,有效支撐電網電壓;在阿里藏開投光伏電站,高海拔、極弱電網環境下,建設了24MWh構網型儲能電站,一次性通過35kV人工短路試驗,實現PCS零脫網,10ms內快速輸出3倍視在電流,支撐功率平滑無波動,無恢復過電壓。
通過從多場站級自同步幅頻調制技術、寬頻自穩和致穩控制技術、新型智能組串式儲能雙級變換架構、構網型儲能功率模組和控制芯片等四個方面,對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技術進行了系統測試,從而驗證了高比例新能源多場景下對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
2024年7月,在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的“適用于高比例新能源多場景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技術鑒定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位資深院士、國家電網等單位的十幾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申請技術鑒定的項目針對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穩定水平與新能源并網消納的需求,實現了工程應用,項目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具備多場景推廣價值
仍需應用、標準、機制支撐
構網技術作為一種基于電力電子和數字化的創新技術,可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中,有效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具備多場景推廣價值。
比如,在發電側,針對清潔能源基地,弱電網區域新能源集中接入場景,可以大大提升新能源場站主動支撐能力,實現更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在電網側,針對特高壓線路受端,負荷中心電源空心化區域等場景,可以增強系統的靈活調節、可靠運行能力;在用電側,針對電網末端源網荷儲、微電網供電區域,以及高原、礦山、島嶼,可以實現100%新能源區域電網以及并離網供電。
為推進構網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讓創新要素發揮更大的產業促進作用,侯金龍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思考與建議,第一,逐步擴大構網型儲能應用規模,在應用中成熟和完善;第二,建立構網型儲能高質量標準體系;第三,形成有利于構網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的市場機制。
侯金龍表示,展望未來,華為數字能源將持續融合Bit(數字化技術)、Watt(電力電子技術)、Heat(熱管理技術)、Battery(儲能管理技術)等4T技術,提供高質量、高安全、高可靠的關鍵裝備,攜手客戶、伙伴積極推進構網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