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就業7.76億 就業渠道變得越來越寬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就業任務十分艱巨。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基本實現了相對充分的就業。自2003年建立統計制度以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每年達到1178萬人。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在5年內保持了1300多萬年。特別是重點高校畢業生,雖然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750萬,但年底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到2017年底,全國就業人數達到7.76億人,比1978年增加3.75億人。這不僅是一種量變,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就業結構的逐步完善,就業渠道也變得越來越寬。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從1978年的0.95億人擴大到2017年的4.25億人,占就業總人數的54.7%;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7年農民工總數達到2.87億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城鄉就業格局經歷了歷史性轉折。2014年,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農村。
從三種產業結構來看,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第一個吸納就業的主體。1978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70.5%,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17.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12.2%。2017年,這三個數字分別為27%、28.1%和44.9%。第三產業主導的“倒金字塔”就業結構進一步形成。
“進入新時代,以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掀起了一輪創業創新浪潮,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創造了更多的新就業崗位和大量的新就業崗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言人呂愛紅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新經濟在2016年的總就業增長中占了70%左右。
2012年—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1.5%,收入水平節節高
就業好,光數量增加還不夠,質量也得提升。
“我是改革開放初期參加工作的,當時每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塊錢,根本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每月能拿上萬元工資。這兩年,工資一年上一個臺階,日子越來越好。”湖南長沙某機械企業高級工程師郝立秋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增長相對緩慢。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年—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46769元提高到67569元,年均名義增長11.1%。2017年更上一層樓,平均工資達74318元,比上年增加6749元,同比增長10.0%,增速比2016年加快1.1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2%。
2012年—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10元提高到25974元,年均名義增長11.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我國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經濟增速,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正在惠及全體勞動者,就業的質量越來越高。”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說。
有關專家表示,在國家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法規的規范下,收入分配機制逐步完善。
全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連續幾年保持在90%以上,就業保障網越織越密。
作為現代化建設生力軍的農民工群體,工資遭拖欠現象一度讓人揪心。2002年1月,追繳行動全面起步,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消除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等現象。從對惡意欠薪建筑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到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再到公布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各地不斷“出實招”,探索解決欠薪的長效機制,農民工欠薪難題正得到逐步解決。
不僅是農民工,針對低收入勞動者,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最低工資規定》,有效地保障了低收入勞動者的權益。2004年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各檔次平均值為386元,而到2017年,各地標準中最低的也達到了1000元,最高的上海達到了2300元,漲幅明顯。2018年以來,截至6月1日,又有8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整幅度為12.3%。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