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18年全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同比下降4.2%和2.8%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汽車工業總體運行平穩,受政策因素和宏觀經濟的影響,產銷量低于年初預期,全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同比下降4.2%和2.8%。
數據顯示,下半年產銷量的大幅下滑是造成今年車市產銷下降的主要因素。“上半年產銷量都是高于上年同期的,而下半年卻開始下降,尤其是9月之后,降幅加大。每個月的降幅都超過10%。”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強調,下半年產銷量增速的下滑導致2018年車市總體增速出現199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受1.6L及以下車型車船稅減半等政策因素影響,促使2018年小排量車型增速回落明顯,而1.6L-2.0L卻是正增長,陳士華表示,這是當前我國汽車市場消費升級的表現。
但是,當前中國汽車已經占全球汽車市場近1/3份額的產銷數據,足以支持中國汽車產銷連續奪得10年全球第一寶座的輝煌業績,創造了全球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當代汽車歷史。特別是將此業績放在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進展和國人品享汽車文明的巨大變遷,顯得尤為珍貴和樂觀。
從細分角度看,2018年乘用車產銷低于行業總體。據統計,2018年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352.9萬輛和23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5.2%和4.1%,占汽車產銷比重分別達到84.6%和84.4%,分別低于上年0.9和1.2個百分點。同時,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半年增速明顯高于下半年增速。
雖然整體產銷情況有所下滑,但新能源車表現強勢。據統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1527輛。
具體從新能源分類別來看,純電動乘用車2018年產銷分別完成79.2萬輛和78.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5.5%和68.4%;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7.8萬輛和26.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3.3%和139.6%。純電動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4萬輛和19.6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和6.3%;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產銷均完成0.6萬輛,比上年同期均下降58%。
與最近各種悲觀預測相吻合,中汽協發布的2018年產銷數據,正式坐實了中國汽車產銷產生了自1990年起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對于一個體量近3000萬輛、占全球約1/3的中國市場,如果“風物長宜放眼量”,2018仍然屬于“激情燃燒的歲月”。
中國汽車市場首次登頂全球,發生在10年前的2009年。是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但“風光獨好”的中國汽車,在減免購置稅、汽車下鄉、淘汰黃標車等利好政策相繼出臺后,共生產1379.10萬輛,銷售1364.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高達48.30%和46.15%,并使中國首次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當年排在老二的美國新車銷量為1043萬輛。
此后約10年間,中國汽車市場扶搖直上,直指3000萬輛。同時,“屈居第二”的美國市場雖小有增長,卻徘徊不前,既使全球汽車銷量突破了9000萬輛時,美國車市始終未能突破1800萬輛,坐穩了“副班長”之位。
當然,中國車市去年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畢竟是近30年來的首次“飄綠”。中汽協分析稱,2018年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較大壓力,產銷增速低于年初預計,一方面由于購置稅優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受宏觀經濟增速回落,以及消費信心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縱觀2018年車市,上半年,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銷量均高于上年同期。下半年形勢逆轉,汽車市場連續出現負增長,導致累計增長率持續下降。
此外,中汽協當日同時發布了“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報告從宏觀經濟、市場等相關影響因素解析了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在平衡了車輛進出口之后,預計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約為2810萬輛。其中,乘用車預計銷售2370萬輛左右,與2018年基本持平;商用車預計銷售440萬輛左右,同比約增長1%。
中汽協表示,在經歷了2018年的小幅下降與激烈競爭之后,2019年中國汽車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長,汽車安全、環保、節能、交通擁堵等問題也日益凸顯,2019年中國汽車產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