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中國2030年數字出口價值將增長207%,達到人民幣5萬億
全球化智庫與韓禮士基金會日前在北京聯合發布《數字革命:中國如何在國內外吸引數字貿易機會》報告。報告指出,數字貿易在中國國內創造了高達人民幣3.2萬億元(466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如果沒有國內外數字貿易壁壘的影響,這一數字至2030年增長將超過11倍,達到人民幣37萬億元(5.5萬億美元)。
報告顯示,在2017年,中國數字出口約為人民幣1.6萬億元(2360億美元),躋身為中國第二大出口板塊。據估計,如果充分利用數字貿易,中國2030年數字出口價值將增長207%,達到人民幣5萬億(7260億美元)。其中,中國數字化產品類出口價值在2030年增長可能超過三倍。報告指出,快速擴張的電商出口業務及數字應用程序出口是這一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數字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重要且巨大。”康士坦丁·馬蒂斯指出,隨著全球數據流的涌現,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已趨于平緩。同時,數字貿易促進了各行業生產力的提高,成為第4次工業革命的支柱。處于經濟換擋期的中國尤需關注能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力與質量的數字技術的發展,把握數字貿易的發展機遇。
需要指出的是,鑒于數字經濟極強的變化性,目前,各界對數字貿易(digital trade)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世貿組織通常使用“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一詞,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電子途徑實現生產、分配、營銷、銷售或交付的商品與服務”。本《報告》的相關研究采用廣義的“數字貿易”定義,包括生產、分配、營銷、銷售或交付由跨境數據流支持的國內外產品與服務。其中包括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貿易,以及跨境數據流在國內產生的經濟價值。
數字化服務類出口價值預計也將增長。報告顯示,進口數字服務是推動非數字板塊出口增長的關鍵。在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中,電子郵件、視頻會議、數字文件分享和互聯網語音傳輸協議服務等遠程通信服務和數據處理等進口數字服務能幫助中國企業接觸新的市場。
針對當前中國數字貿易的發展,報告指出,為了完善數字貿易中的關鍵部分——跨境電商,中國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在2018年8月通過了首部電商法,旨在平衡各方利益和權利,提升這一經濟領域的競爭力。報告建議,中國可進一步采取措施,為跨境數據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報告建議中國應確保擁有穩健高效的數據管理框架,采取積極措施。報告還建議通過貿易便利化措施,提高低價值小型包裹的清關和投遞效率,減少一些流程和關稅,進一步促進跨境交易。報告還指出,中國要在數字貿易規則領域與國際接軌。
跨境數據流包括創造經濟價值的跨境數據交換,其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但其對提高國內生產力、創造新收益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響。《報告》認為,跨境數據流可提高生產力,在國家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促進必要的生產力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中快速增長領域(比如跨境電商出口)的發展,并且通過發展 “工業4.0”技術,維持中國制造業等傳統領域的增長速度。此外,考慮到中國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性,這也能幫助中國在推廣數字貿易的政策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跨境數據流有助于識別并進入新市場;降低成本,提高數據儲存、處理與獲取的速度;支持合作;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引入更高效的經營方式及創造并簡化全球價值鏈,促進數字貿易發展。如在識別并進入新市場方面,從網絡搜索引擎到云計算等新興的數字工具均高度依賴跨境數據流以提高企業尤其是微型和中小型企業(MSME)的出口能力。據亞太微中小型企業貿易聯合會的分析估計,數字工具可使MSME的出口成本最多降低82%,使出口時間最多減少29%。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