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普華: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前景預測
有利因素
將延續溫和低速增長態勢。IMF春季報告預計,201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5%,高于2016年的3.1%。美國新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將使美國經濟增長在2017年升至2.3%、2018年升至2.5%,與今年1月份的預測相同。同時,IMF上調了日本、德國、西班牙和英國及歐元區2017年的增長預測。2017年至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向好的主要支撐因素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加快。IMF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17年、2018年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4.5%、4.8%,與今年1月份的預測相同。IMF認為,中國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于預期,因此將中國2017年、2018年經濟增長預測分別上調至6.6%、6.2%,相較今年1月份預測分別上調了0.1個、0.2個百分點,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韌性目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平仍在7%左右。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物質技術基礎日益增強,產業體系完整,國民儲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仍顯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水平,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具有資金、勞動、科技等生產要素組合的綜合優勢。
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內需增長有很大潛力。供給方面,勞動力人口減少、儲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資本、資本存量等要素供給質量提高。消費方面,目前就業形勢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投資方面,“十三五”規劃已經開始,一些規劃項目建設進度將加快,出口回暖也將帶動相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國地緣遼闊,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可以創造巨大投資需求。
改革紅利顯現。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將極大地調動和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近年來,我國加快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放開了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促進了民營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不利因素
從全球來看,全球經濟及其政策分化,影響中國出口。美國經濟穩定增長,失業率穩步下降。歐盟經濟止跌企穩。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回升,但回升勢頭較弱。特別是美聯儲加息、歐元區量化寬松政策和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等,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替代部分進口,以及世界價值鏈分工發生調整和轉移、全球產能過剩、貿易保護主義等影響,近年來,經濟增長對貿易的帶動作用明顯下降。過去30多年,世界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世界貿易量就會增長1.7個百分點。但2012年以來,貿易量僅增長1個百分點。短期內這一趨勢難以改變,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7年全球貿易量增長2.4%左右。
此外,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不會明顯增加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量,全球大宗初級產品需求增速低于供給增速。美元繼續維持強勢地位會抑制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美俄角力、中東局勢混亂等地緣政治沖突加大了石油等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
從國內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受制造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影響,民間投資意愿減弱。短期內房地產市場難以走出低迷,制約了投資和相關行業增長。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償債進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桿”投資能力有限。部分地區在建項目和儲備項目不多。
企業經營困難。PPI持續負增長提高了企業融資實際利率。企業整體負債率偏高,加之經濟處在下行通道,受資產負債表收縮影響,企業債務杠桿率將加大。受主要工業品價格下降影響,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加,庫存周轉率下降,企業去庫存壓力加大。企業的資金、用工、土地、運輸成本上升,在環保、技改和節能減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財政增收壓力較大,存在加重企業負擔現象。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