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證券業發展概況
我國證券市場的不斷演進與發展,為證券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自誕生之初便擔負著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使命。 1990 年及 1991 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成立標志著我國全國性證券市場的誕生。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從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從監管缺位到監管逐步完善,從初具規模到發展壯大,證券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對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基本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國庫券開始發行。 1986年 9 月 26 日,上海建立了第一個證券柜臺交易點,辦理由其代理發行的延中實業和飛樂音響兩家股票的代購、代銷業務,這是新中國證券正規化交易市場的開端。1990 年 12 月,新中國第一家經批準成立的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1991 年 4 月,經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以滬深交易所成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開始其發展歷程。
第二階段:全國統一監管市場的形成。 1992 年中國證監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開始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監管框架,全國性市場由此開始發展。中國證券市場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的法規體系。 1993 年國務院先后頒布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此后又陸續出臺若干法規和行政規章,初步構建了最基本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 1993 年以后, B 股、 H 股發行出臺,債券市場品種呈現多樣化,發債規模逐年遞增。與此同時,證券中介機構在種類、數量和規模上迅速擴大。 1998 年,國務院證券委撤銷,中國證監會成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并在全國設立了派出機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監管框架,證券市場由局部地區試點試驗轉向全國性市場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依法治市和市場結構改革。 1999 年至 2004 年是證券市場依法治市和規范發展的過渡階段。 1999 年 7 月《證券法》實施,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證券市場的地位,奠定了我國證券市場基本的法律框架,使我國證券市場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1 年,中國證券業協會設立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這一階段,證券監管機構制定了包括《證券投資基金法》(2003 年)在內的一系列的法規和政策措施,推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改善,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不斷改革完善股票發行和交易制度,促進了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對外開放。
第四階段:深化改革和規范發展。 2004 年至 2008 年是改革深化發展和規范發展階段, 以券商綜合治理和股權分置改革為代表事件。 2004 年 2 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證券市場的發展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是資本市場定位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4 年 5 月起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是證券市場制度創新的一大舉措。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相關政策, 2004 年 8 月,中國證監會在證券監管系統內全面部署和啟動了綜合治理工作,包括證券公司綜合治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發展機構投資者在內的一系列重大變革由此展開。
證券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證券市場經歷20多年的發展,制度不斷健全、體系不斷完善、規模在不斷的擴大。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中國的證券行業經歷了不斷規范完善和日益發展壯大的歷程。通過實施證券公司常規監管,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有效提供監管效率,促進證券公式持續規范發展,降低行業系統風險。據統計,截止2017年6月30日,中國證券行業共有129家證券公司。129家證券公式總資產為5.81萬億元,凈資產為1.75萬億元,凈資本為1.50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27萬億元,托管證券市值37.67萬億元,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8.06萬億元。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29家證券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36.96億元,實現凈利潤552.58億元,11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證券公司總數的90.70%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已躍居全球第二。然而作為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證券行業,與銀行、信托相比,整體規模仍然偏小,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證監會實行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各種新業務的開展也對凈資本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并購整合勢在必行,伴隨著各種資源向規模較大、資產優良的優質券商集中,行業集中度將會有所提高。
行業發展趨勢
目前,證券行業發展正面臨資本市場深化發展和監管層鼓勵證券公司做大做強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行業的發展空間逐漸打開, 行業有望加速進入規模化經營階段,轉型、創新和國際化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基調。
1、行業將進入規模化經營階段
目前中國證券公司的整體規模較小,對金融體系影響力弱。隨著資本市場的深化發展和監管層政策的逐步放松,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將逐漸打開。監管層也陸續出臺了新型營業部、轉融通、 PE 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意見,鼓勵券商通過發展創新業務做大做強。與此同時,針對行業經營杠桿低,負債融資渠道缺乏等問題,監管層優化凈資本監管政策,放寬凈資本的限制,未來證券公司將真正實現杠桿化運營,資本的使用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2016 年 6 月 16 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新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根據行業實際運行進行了修訂,對證券公司經營杠桿放松約束的同時,加強了對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表外業務、流動性指標的約束,促使證券公司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在這樣的行業發展背景下,未來的證券行業將進入一個加速擴張的規模化經營階段。規模擴張和資本使用效率提高對證券公司的戰略地位日益顯現,并成為證券公司最終能否勝出的關鍵因素。
2、行業將進入加速轉型的階段
目前證券公司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收入主要來自經紀、投資銀行以及自營業務,盈利模式單一,傳統業務競爭不斷加劇。隨著客戶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客戶對證券公司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發揮證券公司中介服務的功能,拓展中介服務的內涵和價值,未來證券行業的盈利模式將發生改變。一方面,證券行業的盈利模式將會從通道收入模式向資本收入模式轉變。在業務同質化的背景下,賣方業務的附加值將尤為重要,通過管理費收入的不斷增加彌補通道業務收入的下降,同時為資本中介業務網羅客戶資源;大力發展資本中介業務,在溫和可控的風險環境下創造資本收益;視自身的專業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強弱,適度經營買方業務,賺取風險收益。 2014 年以來,以融資融券業務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快速成長,已成為證券行業盈利模式轉型和業務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證券業務將由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證券公司目前的通道業務依靠牌照壟斷和資源優勢,屬于低層次的勞動力密集型業務。而多數創新業務都是需要技術的突破,需要證券公司合理運用其在品牌、研發、管理、風控等方面的能力。
3、行業進入國際化的階段
我國證券行業的國際化,一方面是業務的國際化,包括以國內市場為依托的國際業務和以國外市場為依托的國際業務;另一方面是機構的國際化,包括國外證券公司在中國開設分支機構和中國證券公司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加入 WTO 后,外國證券公司已從在華只能設立代表處,發展到參股設立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 QFII 等,從而直接參與我國資本市場。
此外,證券公司的國際化發展也有利于緩和受單一經濟體周期波動的影響,形成國內外業務的良性互補,同時也是證券公司打造核心競爭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方向。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