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每年的增長率不斷提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連續多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手機、微型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彩電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面凸顯。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演進,硬件、軟件、服務等核心技術體系加速重構,正在引發電子信息產業新一輪變革。
單點技術和單一產品的創新正加速向多技術融合互動的系統化、集成化創新轉變,創新周期大幅縮短。信息技術與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術的交叉滲透日益深化,智能控制、智能材料、生物芯片等交叉融合創新方興未艾,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等新業態加速突破,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共享經濟等信息經濟新模式快速涌現。互聯網不斷激發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活力,開啟以迭代創新、大眾創新、微創新為突出特征的創新時代。
發達國家依然占據電子信息產業價值制高點,在大力構建信息經濟新優勢的同時,積極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推動再工業化進程,爭取未來全球高端產業發展主導權。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2014制造業白皮書》,英國的《英國制造2050》等,都努力促使國際資本調整布局,吸引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信息己逐漸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資源。世界各國都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來搶占軍事和經濟的控制權。雖然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每年的增長率不斷提升。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電子信息產業正日益成為我國實現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關鍵力量之一。“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在加速向制造強國邁進過程中,需要在集成電路、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未來發展分析
一是加快突破核心技術,夯實智能化發展基礎。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圍繞智能信息產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布局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加大對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智能決策控制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大力支持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操作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軟硬件產品發展,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端服務器、關鍵網絡設備、網絡安全技術設備、中間件等基礎技術產品開發,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切實增強智能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能力。
二是促進融合配套發展,打造智能信息產業體系。把握智能化發展趨勢,推進電子信息產業模式創新,圍繞產業鏈促進融合發展。
三是開展智能化應用示范,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發揮智能信息產業對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工業智能傳感器、智能工控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產品和智能裝備系統。
隨著我國社會場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市場機制的作用將日漸提升。如何適應市場與開拓市場,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以電子信息產業不但要分析市場需求,抓住機會,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爭取國內市場占有率;更要采取措施鼓勵出口機制,提升產品質量,為開拓國際市場而努力。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國電子信息行業。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