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分析
截至2016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從2013年的9.7%上升至10.8%,我國目前面臨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至204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美國。同時,老年撫養比逐年上升,從2013年的13.10%增加至2016年的14.96%,2016年老年撫養比較2015年增長0.63個百分點,平均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撫養近15位老人,社會養老壓力進一步加大。
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不足
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和矛盾,這對即將進入老齡人口增長高峰期,同時又正值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中國來說,必然要求盡快完善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完成由舊制度向新制度轉移的過程,將養老保險推向高效、快速、健康發展的軌跡。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不足表現如下:
1、覆蓋面小。與養老保險在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歷程相類似,中國的養老保險也呈現先城鎮后農村、先城鎮正式單位職工(職業人群)后各類靈活就業人員的推進趨勢。目前,養老保險主要是在城鎮,覆蓋2億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占人口半數以上的廣大農民沒有被納入養老保險。即使在城鎮,一部分困難集體企業和多數非公經濟、個體靈活就業人員仍游離于養老保險之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尚待改革。城鄉無收入老年居民老年保障缺乏制度安排。
2、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盡管中國明確了統賬結合部分積累的制度模式,但由于未支付改革成本,導致統籌基金挪用個人賬戶,職工個人的繳費沒有實際積累下來,不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可持續發展。
3、統籌層次低。由于養老保險改革從縣級統籌起步,加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統籌層次長期以縣(市)為主,各地費率高低不一,基金難以調劑。目前,全國各省市已經不同程度地實現了省級統籌,但從長遠發展方向上看,應向全國統籌邁進。
4、不同類型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不同,且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享受養老待遇差距大。
5、退休年齡偏低,且男女性別在退休年齡上差距太大。
目前養老保障仍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主,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規模較小。隨著 我國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依靠國家養老的難度越來越大。2009年以來,基本養老 金的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趨勢逐漸凸顯,其中2016年的增幅逆差為3.8%。我國養 老金統籌賬戶當期缺口較大,個人賬戶累積空賬較多,導致基本養老保險依賴財政補貼,“收不抵支”的壓力加大。另一方面,企業年金覆蓋面較小,增長緩慢。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16年參保企業數7.63萬(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參保職工數僅2325萬,分別同比增長1.06%和0.39%,增幅均處于近十年來最低值。因此我國迫切需要通過發展 第三支柱增強國民自我養老保障能力,緩解未來政府財政壓力,同時減輕公共養老金負擔,為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營造空間,實現養老三支柱的相對均衡。
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起步晚,參與度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發展空間巨大。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的參與度較低, 保監會統計顯示,中國人均長期壽險保單持有量僅為0.1份,遠低于發達國家1.5份以上的水平。2016年,壽險公司總資產12.44萬億元,根據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統計,多年來,壽險資產中80%是屬于理財產品,其中的養老保險大部分為分紅型養老保險,而只有20%屬于傳統的養老保險,例如年金保險和 生存保險等產品,這些產品才是真正的養老保險資產。按這一比例推算,2016 年真正 的養老保險資產僅為2.49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34%。2016年壽險原保費收入為17442.22億元,按養老保險占比20%的收入結構推算,2016年養老保險原保費收入為3488.44億元,保險密度為252.29元/人,保險深度為0.47%,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