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四大舉措破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難題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賦予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更豐富的內涵。經過三年的努力與探索,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呈現“融合主體量質齊升、融合模式百花齊放、利益聯結日益緊密、投融資機制不斷完善”的良好態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各地農業投資的熱點領域和農村創新創業的突出亮點。與此同時,也存在融合主體帶動力不強、資源要素供給緊張、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難題。
一、盤活土地,破解土地流轉不規范、設施用地供給不足的困局
問題一:土地流轉關系不穩定,短期行為突出。截至2017年9月底,湖北省農村土地流轉率為40.6%,這其中又有近一半是“村內流轉、戶間流轉”,流轉手續規范化程度不高,難以承載高效益的、可持續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此外,農戶將承包的土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大多只能獲得租金收入,在單純的地租利益關系中,農地交易雙方博弈,一旦市場行情波動,不續簽流轉合同甚至中途違約都難以避免。
問題二:缺乏配套用地,阻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和農業園區項目不屬于設施農業,項目相關的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產品展銷等用地,必須按非農建設用地管理,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調研中,許多休閑農業經營者反映產業發展所需的配套建設用地指標緊張、申請手續復雜、獲批難,而目前湖北省在休閑農業建設用地供給上尚未出臺相對應的文件或指導意見。
對策一: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引導土地規范化、規模化流轉。實施“確權不確地、土地入股、整村流轉”試點,分片區、分步驟實施土地整村連片流轉試點,逐步控制減少細碎化、不規范的土地流轉行為。鼓勵有條件的村莊設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村級股份合作制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為保底分配、二次分紅奠定基礎。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處理地塊調整、拋荒地代管等問題上的優勢,提升土地流轉效率。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預留少量優質機動地,用于地塊調整,為可能出現的流轉違約、個別農戶不愿流轉土地提供緩沖空間。
對策二:靈活運用各項政策,破解農村產業融合中的設施用地緊張難題。合理確定設施用地面積占流轉土地面積的比例,在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探索分段超額累退制設施用地審批模式。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準農田,允許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等經營活動。修繕、改造、再利用村落中的農房,利用閑置宅基地整理結余的建設用地,挖掘農村的存量建設用地,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地方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中,安排相關的項目用地指標,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設施用地指標安排予以傾斜。
二、盤活資金,破解貸款難、貸款貴、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等難題
問題一: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非企業法人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非企業法人,缺乏金融機構認可的一般抵押物、信用等級低、財務管理不夠規范,因此,貸款難度較大,尤以大額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問題最為突出。據調查,2015年度武漢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銀行融資滿足率不足四成,其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銀行融資滿足率均在15%以下。
問題二:農業企業面臨融資貴問題。調研中了解到,龍頭企業實際的貸款利率大大超過基準利率,有的甚至較基準利率上浮45-5O%,貸款成本主要包括基準利率上浮、評估費、審計費、擔保費等,最高可達8個點。同時,申請貸款的門檻高、手續繁雜、批貸時間長,批貸時間與農業的季節性特點不相適應。
問題三:財政資金對農業產前、產后的支持相對不足,與當前農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導向下,我國農業政策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環節,尤其是糧食生產環節,極大擠占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加工物流、農村特色產業的政策扶持空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物流電商、休閑農業等產業的發展,不利于產業鏈延伸和農業信息鏈、價值鏈的構建。
對策一:以農村合作金融為抓手,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構建新型經營主體征信平臺,對入網新型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進行實時評估更新。創新涉農信貸服務產品,引導金融機構靈活確定授信方式,合理確定貸款額度、放款進度和回收期限。整合中央擔保資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研發符合“三農”特點的金融產品。擴大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引導其向“生產經營合作+信用合作”延伸。
對策二: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改革。建立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體系,推動農業資產運營公司開展經營服務,探索涉農不良抵押資產處置方式。試點推廣以蔬菜大棚所有權、大中型農機具、農產品訂單、農業知識產權等為標的物的新型抵(質)押擔保方式,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創新。引導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股改,以資源換資本,以股權換資金。充分利用新四板,連通農業企業與資本市場。
對策三:明確“支持誰”“支持什么”“怎么支持”,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明確以帶動力強、融合能力突出的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支持對象。財政資金使用的重點環節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并重轉變,重點加大對育苗、新技術運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農產品收儲、電商體系等設備的補貼力度。研究增加政策性特色農業保險品種,開展小龍蝦、香菇、高山蔬菜等區域特色突出、產業帶動力強的農產品農業保險,開展設施農業保險、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氣象損失保險以及補充保險試點。
三、激活主體,破解融合主體發育滯后、整體帶動力不強的難題
受經營管理水平、資金、科技創新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數量多而實力不強、積極性高而市場活力不夠,帶動力總體偏弱,尤其在構建三次產業融合價值鏈、消費鏈上表現一般。
問題一:龍頭企業實力偏弱,引領示范作用有限。一是受資金、理念、渠道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湖北省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力較弱,本土化企業無法完全擔負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任。二是缺少大型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全省農產品加工能力整體不足,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絕大部分農產品仍以鮮食品、初級加工品的形式進入市場,企業對區域農業的輻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產品科技含量低,且絕大多數產品處于市場開拓初期,短期內無法形成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生產,品牌效益不明顯。
問題二:利益聯結松散,農民收入增長空間受限。經過多年的探索,“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企、農社利益聯合體還遠沒有形成,各地仍處于探索、試驗階段。一是訂單農業對農民增收貢獻較小,企業與農戶之間仍是單純的供銷關系,農民難以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利潤。二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在我省農區并不多見,已有案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改造并不徹底,股份合作流于形式,土地承包者的利益難以長久穩定。
對策一:堅持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與引入并重的發展思路。加強對本土化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品牌培育、精深加工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三個方面。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吸引資金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強、理念新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快速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層次。
對策二: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合理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快速提高行業效率和融合度。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通過嚴格審核、風險保證金制度、限制股份比例等方式,控制“老板跑路”、“環境破壞”、“損害農民權益”等負面現象的發生。合理利用社會資本,引導其進入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等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重點發揮其引導要素流動、引入先進經營理念、品牌運營的優勢,與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分工協作。
對策三:建立多種形式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共享增值收益。鼓勵發展“質量訂單農業”,將農產品質量作為利潤返還、二次結算的重要參考指標,讓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分享價值鏈提升帶來的更多收益。做實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社,開展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加工、銷售,引導農民深度融入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實現種植收益、入股分紅、交易額分紅、工資收入齊增長。結合精準扶貧,將財政資金、扶貧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到貧困戶),建立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經營性資產”的“雙入股”模式,建立扶貧資金可持續增收機制。
四、激活人才,破解產業融合人才缺口大的難題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功能、新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需求層次迅速提升,但當前農業農村可提供的軟硬件條件對專業型、復合型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問題一: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呈現全產業短缺狀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對農業的一次全面提升,二三產業的技術、理念、商業模式等很多資源將被引入并運用到農業中,而這些資源能否落地、轉化均需要人才作為重要支撐。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一直是人才的洼地,近年來的農業農村人才計劃也著重于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和職業農民。調研中,企業、合作社普遍反映缺人才,尤其是缺少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端人才和懂經營、懂管理、熟悉網絡運營的復合型人才。
問題二: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十分普遍。人才的流動是一種市場行為,薪資待遇、工作生活環境、個人成長空間是三大決定性因素。而我省農業企業資金實力有限、經濟效益不突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落后于發達地區農村,可提供的薪資、工作生活環境等均落后于沿海等發達地區農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十分突出。
對策一:搭建人才交流信息平臺,用“互聯網+”的思維破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高端、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互聯網+人才”能有效打破時間限制,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高端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存在明顯的季節性。“互聯網+人才”能有效打破空間限制,可通過遠程診斷、異地營銷等方式進行經營管理。同時,互聯網還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才選擇空間。因此,總體來看,“互聯網+人才”的模式綜合成本更低,人才的雙向選擇效率更高。
對策二:快速更新全省農村人才培訓體系。將技術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網絡營銷人才等納入農村職業教育和實用人才培訓范疇。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中單列人才專項資金,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鄉(鎮)、示范園進行試點,給予引入的特殊人才、高端人才補貼,間接降低用人企業、合作社的人才使用成本。
對策三:發揮湖北農業科技資源優勢。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將實驗室、試驗基地、實習基地建到農村,同時,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激勵科研人員到合作社、農業企業兼職任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
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觀點:在當前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體系的背景下,湖北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重點破解土地、資金、主體、人才四大瓶頸,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湖北經驗”。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