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 新基建風口來了
連日來,“新基建”社會關注度持續升溫。“新基建”一詞也在中央會議中被多次提及。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據悉,“新基建”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不少業界人士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表現突出的新型基礎設施,不僅將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更重要的支撐作用,還將成為促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強勢突破口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為了完成經濟增長既定目標,各地方政府均出臺了相比往年更為龐大的投資計劃。截至目前,已有浙江、上海、山東、江蘇等20多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新型基建,表示將推動5G建設與布局等相關工作。如貴州提出要推動5G規模商用,加快智慧停車場建設,完成信息基礎設施投資140億元以上,城市停車場投資60億元以上等。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研究員、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經理凌航?j向記者表示,“新基建”涉及的領域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短板,有些還是受制于人的硬核科技領域,其中超過半數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范疇。
“‘新基建’既是基礎建設,同時又是新興產業,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凌航焜說,“此次疫情‘黑天鵝事件’,引發了中國經濟‘在線化’,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經濟一夜崛起,這背后也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有著巨大需求。”凌航焜說。
相比于其他幾個民生補課型建設,人工智能有望成為“新基建”七大領域內消費型投資的主戰場。
“疫情擴散使全球產業鏈各環節存在不確定性。經濟穩增長背景下,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符合經濟轉型方向,有望成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之一,加快建設發展,使行業彰顯‘逆周期性’的屬性。”凌航焜說。
早在2019年8月,科技部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就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到2023年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
2020年3月3日,科技部等五部委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重點支持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網絡協同制造、高性能計算、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3月9日,科技部進一步發函,支持濟南、西安、成都、重慶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其中,要求成都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等場景加強應用示范,培育以行業融合應用為引領的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要求重慶開展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生態保護應用示范,打造具有山城特色場景的智慧城市;要求西安在先進制造、文創旅游、商貿物流等方面形成一批有效的行業解決方案,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要求濟南推動人工智能在制造、農業、交通等重大場景中的創新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動能。
“人工智能作為底層工具類技術,憑借著其廣泛適用性,將會像互聯網一樣,為所有行業所用,為各應用場景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填補盲點。人工智能也變得越來越基礎設施化。”凌航焜認為,我國人工智能2.0通過與大數據、物聯網的結合,實現了跨地區、跨領域的高效資源整合,作為賦能型的基礎建設,與其他基礎建設深度融合,升級場景應用。人工智能芯片、邊緣設備、傳感器等硬件,以及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服務平臺等,都會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關注熱點。
尚需補齊短板
雖然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建設和應用推廣實現突破,技術先進、功能強大的網絡、計算和融合類新型基礎設施逐漸形成,但是,我國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仍然存在不足和短板。比如,整體統籌規劃不夠,尚未形成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指導意見,新型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保護以及各類新型基礎設施間的協調發展等缺乏總體設計。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薄弱的問題仍然制約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亟須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
“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立足發展實際,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在抓好長遠戰略布局的同時,加緊補齊短板、突破瓶頸,積極營造有利于匯聚產業界各方力量的良好環境,推進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表示。
“新基建面臨的技術短板是發展的軟肋,也是攻關的重點。”2019年12月,在第二十一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就曾表示,新基建前期投入大,應用場景待開發,需要政策工具支持,創新融資模式。與4G基站相比,5G基站的密度要大、投資要多、功耗要高,現階段應加強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支持。比如財政的專項債、地方政府債券應該把新基建作為重中之重;國家開發銀行過去將90%左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現在更要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發放中長期貸款,加大對新基建的支撐力度;產業政策上,要對新基建提供用地、用電及稅收優惠;科技政策上,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制約,補齊新基建的短板。
“借助此次疫情,我國新基建有望站在全球創新生態的角度,重構自身對全球創新生態的戰略布局,借助危機完成轉型。”凌航焜說。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