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后我國銅消費將出現1200萬噸的“拐點”
“我國銅消費已形成巨大‘堰塞湖’,應對‘雙循環’可能變為‘雙擠壓’保持高度警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重金屬部主任胡長平日前在出席2020上衍有色論壇時說到。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GDP僅占世界15.84%,但銅消費量高達1185 萬噸、占世界總量的48.36%,與GDP占比很不平衡。
胡長平認為,我國銅消費已形成巨大“堰塞湖”。彌補新中國成立(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乃至2000年前消費欠賬,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動或被迫壓縮甚至放棄中低端銅加工制造業,專注于使用進口中低端產品再制造更有利可圖中高檔產品,是我國銅消費形成巨大“ 堰塞湖”的根本原因。
而在這一現狀下,銅產業在雙循環過程中很可能變成雙擠壓。“我國承諾擴大進口中高端產品,一旦我國中低端產品出口受阻,雙循環很可能變成雙擠壓,產業界需要特別注意這點。”胡長平提醒道。
如何應對?他表示,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他建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另一方面,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推動構建銅產業命運共同體。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銅產業發展也將進入新的階段。胡長平表示,新階段我國銅產業出了面臨著國內儲量保障、生態環境約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轉型等挑戰外,還面臨著新冠疫情帶來的新全球化挑戰。
“我堅信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但新冠肺炎疫情等將加速經濟全球化從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逐步向兼顧本國或地區相對充分就業也就是再平衡或工業化方向轉變。”胡長平說到。
同時,他指出,新階段高質量發展也不再依賴銅消費增加。“經濟轉型對銅消費影響深遠而巨大,以第三產業為主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對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造成巨大影響。”他認為,分析研判新時代我國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一定要考慮經濟轉型和技術進步(如大數據)等因素,特別是人民消費習慣的轉變影響,要盡可能避免只計算預期增加量而不扣除可能造成的減量。
在他看來,世界銅消費除中國仍在增長暫未出現天花板,已出現三個“天花板”:第一個天花板,國外消費于2006年出現1345.63萬噸最大值,2017年1147.17萬噸比2006年減少198.46萬噸;第二個來自區域或組織,G7和G20-11在2005年、SJ-G20在2011年分別出現748.3萬噸、384.8 萬噸和430.5萬噸最大值;第三個來自國家或地區,如美國由1999年299.5萬噸降到2017年177.1萬噸,韓國由2003 年100.9萬噸下降到65.6萬噸等。世界銅消費“天花板”完全取決于中國。他預計2025年前后,我國銅消費將出現1200 萬噸的“拐點”。
展望未來,胡長平表示,中國銅消費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2016-2050年),全球工業化也進入后期,即使仍不平衡不充分,銅生產和消費基礎性和戰略重要性顯著下降、經濟增長已擺脫對有色金屬消費增加依賴。預計這一階段,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新全球化等推動下,我國銅產消量很可能“不升反降”、世界整體上在“此消彼長”過程中將趨于穩定。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