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續說蠶桑新故事——廣西蠶桑產業“十三五”發展成就側記
“十三五”以來,廣西蠶桑堅持特色產業科學發展,加強自主科技創新,踐行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發揮桑樹多元綜合優勢,蠶桑生產提質增效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農民種桑養蠶增收持續穩定,逐步形成了蠶桑產業集聚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持續發展的新趨勢。
2016年以來,廣西蠶桑產業保持穩定持續發展,桑園面積、蠶繭產量、桑蠶絲產量等指標一直保持全國第一。2019年,廣西種桑養蠶涉及12個市71個縣82.40萬戶農戶,桑園面積293.12萬畝,約占全國25%,蠶繭產量37.87萬噸,約占全國53%,蠶農售繭收入165.72億元,為廣西的經濟發展、農業增收、農民增效和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興旺,鄉村美麗。5年來,廣西蠶桑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典型新故事,積累了良好的發展經驗,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掀開了蠶桑發展的新篇章。
使命在肩,以優良蠶桑新品種打好“優勢牌”
農業生產,良種先行。“十三五”以來,廣西不斷增強蠶桑新品種研發投入與力度,蠶繭的產量和質量明顯得到提高。廣西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養蠶期可以從2月底持續到11月底,非常有利于蠶桑生產。廣西是中國蠶桑生產第一大省,目前收集保存的活體蠶品種資源有584份,桑樹品種資源有1600多份,具備蠶桑新品種選育的優勢。
“品種選育工作很枯燥,幾十年如一日。但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是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動力。蠶桑新品種選育就是我們蠶桑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家蠶育種專家、研究員閉立輝說。“十三五”期間,廣西通過自然篩選、分子生物工程技術等方式開展了多元化蠶桑品種選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先后育成的家蠶品種有“桂蠶5號”適宜人工飼育蠶品種,“桂蠶6號”“桂蠶7號”絲膠繭品種,“桂蠶8號”“桂蠶9號”抗NPV蠶品種,“桂蠶10號”“桂蠶11號”抗NPV天然黃色繭品種等7個蠶品種;育成的桑樹品種有“桂桑5號”“桂桑6號”、果葉兩用桑“桂椹94257”、高產抗旱桑“桂誘2172”和優質高產桑“94168”等5個。其中,適宜人工飼育蠶品種“桂蠶5號”在小蠶飼料共育上進行推廣應用,相較傳統桑葉飼育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5倍,還可有效防止農藥中毒、減少蠶病,大蠶好養,蠶農增收有保障;“桂蠶8號”在忻城、平果、那坡等縣(市)農村的試驗示范結果顯示,該品種強健性好、產量高,因其繭絲質量比當家品種“兩廣二號”好,繭收購價每斤也高出一兩元,蠶農滿意,絲廠認可。蠶桑新品種的成功選育及推廣應用為蠶桑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因勢而新,以省力高效新技術新機具實現新突破
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機械省力規模化是關鍵。“。“十三五”以來,廣西不斷探索省力高效實用新技術,創新性地將優良蠶桑品種與新技術、新機具結合,形成一套適合南亞熱帶地區氣候環境的先進實用種養技術體系,逐步推廣蠶桑產業向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這條生產線模仿傳統養蠶工藝,結合現代自動化、機械化、信息智能化技術,按照工廠化流水線作業模式,一條生產線只要一個人即可完成維護操作,相比傳統生產可節省15個人的工作量,而且減少人蠶接觸,有效預防蠶病的發生,極大提高農民的養蠶成功率和養蠶收益。”柳州蠶潤絲圓蠶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在9月28日的全區蠶桑高質量發展現場培訓班現場展示上向大家介紹該公司生產的智能自動化養蠶(小蠶共育)生產線時說。該生產線在配套3000平方米左右的共育蠶房條件下,一個批次可以完成2000張蠶種的小蠶共育量(1-3齡),商品小蠶可供應近1萬畝片葉育桑園的農戶飼養。
“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是根據蠶的食性特點和營養要求,用適當的原料加工成飼料代替桑葉的一種養蠶新技術。”提起人工飼料養蠶技術,黨的十九大代表、柳城縣沖脈鎮春綠桑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韋美芬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紹,“我們合作社是今年全區人工飼料養蠶的示范點之一。與傳統的桑葉養蠶方式相比,人工飼料養蠶確實省工省力,生產時間靈活,效率更高,可有效防止家蠶中毒和病原菌侵染,提高養蠶成功率。未來全面實施工廠化養蠶,將徹底改變傳統蠶桑生產模式,為現代蠶業發展開辟一條新途徑。”據了解,2020年,在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蠶業技術推廣站在南寧、河池、柳州、百色、來賓等市大力推進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建立人工飼料養蠶示范點16個,累計推廣適宜人工飼育蠶品種“桂蠶5號”1000多張,并在廣東、江西、湖南、海南等省份開展試驗示范,推動人工飼料養蠶邁向新的臺階。
5年來,廣西還集成推廣如桑樹密植豐產栽培、條桑育技術、疊框式小蠶共育技術、省力化高效大蠶地面育技術、自動化軌道喂蠶車、方格蔟自動上蔟營繭等省力化種桑養蠶技術。涌現出廣西林勝堂蠶具有限公司、廣西實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研發制造省力化養蠶機具的民營企業,條桑機、小蠶切葉機、大蠶飼養簡易大棚、大蠶地面育軌道式給桑裝置、電動撒石灰機、方格蔟自動上蔟裝置、方格蔟高效采繭器、蠶室簡易節能加濕器、水簾空調控溫保濕等一大批輕簡省力高效養蠶機具設備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養蠶效率,有效推進蠶桑的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決戰決勝,以產業優勢實施精準扶貧助農喜增收
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是解決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十三五”以來,廣西蠶桑產業充分發揮蠶桑“短平快”優勢,助力全區產業扶貧工作,帶動全區養蠶貧困戶脫貧增收。蠶桑產業作為全區脫貧攻堅的扶貧支柱產業之一,取得顯著成效。廣西發展蠶桑產業的54個貧困縣中有46個縣發展種桑養蠶,2019年桑園面積163.55萬畝、蠶繭產量16.53萬噸、產值75.66億元,分別占全區的55.3%、44.2%和45.6%,養蠶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近5000元,35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桑養蠶實現了脫貧致富。2020年5月,以蠶桑作為扶貧支柱產業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
“我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三份收入。”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三江村村民韋大哥說,“村里的蠶桑產業示范園投產后,這幾年我們都脫貧致富啦,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三江村有種桑養蠶的傳統,但長期以來當地種植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蠶繭質量差,經濟效益不高。2016年3月,當地政府引進了廣西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政府支持推動、市場經營運作”的原則,創新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貧車間+農戶”的“動車模式”實施產業扶貧,發揮企業“火車頭”作用,引領村民轉變傳統觀念,建設標準化桑園和蠶房,實施種養分離。三江村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到基地打工、銷售桑葉等形式參與,其中流轉土地每畝每年可獲得700元租金,務工每人每月可獲得固定工資2300元,銷售桑葉每斤可達到0.8元。三江村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6.39%降至零,2017年底實現整村脫貧。目前,蠶桑產業示范園共覆蓋農戶560戶2250人,家家戶戶蓋起新樓房。
“十三五”期間,廣西各地因地制宜推動蠶桑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廣西嘉聯絲綢有限公司、廣西華虹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桂華絲綢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探索出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養蠶模式,通過與村級蠶桑專業合作社、養蠶戶開展緊密合作,引進蠶桑優質品種,研發新型蠶桑種植方式,規模化集約化種桑養蠶,提高規模效益。此外,全區各地創建了河池市宜州區宜州劉三姐高效生態桑蠶產業(核心)示范區、柳州市柳城縣“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范區、百色市那坡縣邊關絲路生態蠶桑產業(核心)示范區等一批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園區。通過在園區內對蠶桑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進行示范推廣,輻射帶動周邊蠶桑生產,助力貧困戶依托產業脫貧致富。
蹄疾步穩,以桑資源多元化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
桑樹全身是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提出的“立桑為業”就是在栽桑基礎上多元化發展,適應市場的變化,他相信廣西將引領這一拓展升級過程,為中國蠶桑產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十三五”期間,廣西在產業扶貧和生態經濟的帶動下,充分發揮桑樹的耐受性和旺盛的生長力,河池、百色等石漠化區域發展蠶桑脫貧產業,在石頭縫里“種”出具備生態修復和經濟增效功能的“綠水青山”。
“以前我們屯里的窩窩地(石漠化山區長期風化后形成的小地塊)每年只能種點玉米,現在種桑樹只種一回,收入都是種玉米的好多倍。”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弄拉屯農民說。在桂西大石山區,山弄間成片的桑林十分多見,蠶桑產業已然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香餑餑”。目前,全區石漠化地區桑園面積約180萬畝,涉及50多個縣,桑園每畝產值5000元-6000元。2020年,以蠶桑產業為主導產業、致富產業的靖西市、凌云縣、那坡縣、隆林縣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均退出貧困縣序列。
桑樹多元化發展不僅在生態功能上,還在食用、藥用、飼料用等用途上。2020年3月27日,國家藥監局發布消息,用于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桑枝總生物堿片獲批上市。該藥是國內首個降血糖原創天然藥物,也是我國近10年首個被批準的糖尿病中藥新藥,其主要成分為桑枝中提取得到的總生物堿。坐落在河池市宜州區慶遠鎮的廣西五和博澳藥業有限公司是桑枝總生物堿提取基地,據了解,僅桑枝收購便可直接帶動宜州區農民年增收2500萬元。
“十三五”期間,廣西大力發展果桑綜合利用,種植面積3萬多畝。桑果可用于鮮食以及果汁、果酒、果醋等產品加工,果桑綜合畝產值近1萬元。同時,在桑樹蛋白飼料上進行了拓展研究,在自治區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豬、牛、羊和雞鴨等“桑飼料”畜禽試驗示范基地。此外,還在全自治區探索“蠶桑+生態農業”“蠶桑+科普”“蠶桑+旅游”等蠶桑新業態。南寧市橫縣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三月三”桑葚旅游美食節,把蠶桑與農業旅游、桑果采摘、蠶桑文化展示、科普活動等結合起來,打開了蠶桑產業發展新局面。總之,“立桑為業”這篇大文章,廣西已經開始書寫,并讓蠶桑這個傳統產業鏈得到全面延伸,價值鏈得到全面提升。
回顧“十三五”,成就收獲滿滿;展望“十四五”,新故事在延續。“十四五”期間,我國蠶桑產業必將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外向型經濟向內外需市場并重轉變、從單一用途向多元化發展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廣西將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市場導向和依靠科技進步,以優質繭生產、繭絲精深加工、蠶桑繭絲資源多元應用和石漠化生態治理為重點,實施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多元化和高效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升級產業結構,全面轉變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努力將蠶桑資源優勢和規模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在穩固中國及世界最大繭絲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把廣西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蠶桑繭絲綢全產業鏈集聚區、蠶桑產業多元轉型發展先行區、石漠化蠶桑生態治理示范區,率先構建現代蠶桑產業體系,繼續譜寫八桂蠶桑新篇章。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