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貿易融資行業發展如何貿易融資發展現狀趨勢分析
產業趨勢 2023-11-06 06:34:26 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
貿易融資是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為國際貿易的參與者提供的各種結算、融資、擔保、風險管理等服務。貿易融資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支撐,也是金融業的重要領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貿易融資業務也呈現出多樣化、創新化、數字化的特征,為貿易參與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選擇。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貿金委”)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2-2023)》,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同比增長7.7%,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近五年也實現了結算業務逐年增長、融資業務穩定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2022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總量10.60萬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0.51萬億美元,總體增幅5.05%;我國各主要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漲跌互現,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總量小幅增長5.69%,同時呈現出表內貿易融資業務占比小幅回落,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占比大幅回落等特點;我國主要銀行國內信用證結算總量1.9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漲幅達33.16%,增長較快;我國商業銀行保理業務持續發展,國內保理業務依舊為主要增長點,占比達92.71%。
2022年以來,銀行業在貿易金融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伴隨科技賦能供應鏈的逐步深入和迅猛發展,金融業務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場景生態的融合發展得到促進,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資源、數字化平臺對接等手段,持續創新貿易金融產品,以充分滿足小微、外貿企業的金融需求;二是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跨境人民幣貿易金融產品,推出跨境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供應鏈金融等一系列貿易結算和融資產品,有效助力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逐年增長;三是金融機構在自貿區、保稅區、特殊經濟功能區進一步加大貿易金融創新力度,充分利用區域政策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四是基于服務“走出去”客群的出發點,依托OSA、NRA、FTN“三類賬戶”體系,我國境內金融機構除了在各賬戶監管范圍內為企業提供基本的結算與匯兌服務外,還通過貿易鏈條將境內母公司授信資源傳輸到境外子公司,協助企業充分利用在岸、離岸兩個市場的融資價格和匯率差異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聯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境外公司辦理出口信保融資等,進一步豐富離岸貿易金融產品、擴大離岸貿易金融服務范圍。
2022年以來,我國貿易金融業務仍存在一系列風險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增長受到沖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貿易摩擦頻發,給我國外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是發達經濟體供應鏈回遷、發展中經濟體供應鏈重組。受疫情和貿易摩擦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加快推進供應鏈回遷,以提高自身的經濟安全和競爭力,對我國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構成挑戰。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調整供應鏈布局,以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對我國外貿競爭優勢構成威脅。三是全球金融環境持續收緊、匯率市場大幅波動。受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美元指數上漲、國際油價下跌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出現緊張和動蕩,導致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匯率市場波動加大,給跨境貿易和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四是全球貿易格局調整,沖擊現有國際貿易秩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對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和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展望未來,我國貿易金融業務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主要體現在:一是落實十九大精神,把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貿易金融業務要緊緊圍繞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服務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和需求,服務國際大循環,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貿易金融業務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支持境外工程承包、對外投資、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貿易便利化。貿易金融業務要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如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為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貿易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產品創新,推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貿易金融產品,如跨境電商金融、跨境人民幣金融、跨境供應鏈金融、跨境保理金融、跨境租賃金融等,為貿易參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流程優化,推進貿易金融業務的電子化、智能化、平臺化,利用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貿易金融業務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貿易金融業務的成本和風險。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市場拓展,擴大貿易金融業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特別是要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外貿新業態等,解決他們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增強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全球貿易金融的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國際貿易金融組織和機構的合作和交流,如國際商會、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銀行間遠期匯率協議》、《國際保理公約》等,反映我國貿易金融業務的實際情況和合理訴求,推動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完善和發展。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和交流,推動貿易金融業務的本地化和國際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動和協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使用,為全球金融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就是2023年貿易融資行業發展的相關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貿金委”)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2-2023)》,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同比增長7.7%,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近五年也實現了結算業務逐年增長、融資業務穩定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2022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總量10.60萬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0.51萬億美元,總體增幅5.05%;我國各主要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漲跌互現,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總量小幅增長5.69%,同時呈現出表內貿易融資業務占比小幅回落,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占比大幅回落等特點;我國主要銀行國內信用證結算總量1.9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漲幅達33.16%,增長較快;我國商業銀行保理業務持續發展,國內保理業務依舊為主要增長點,占比達92.71%。
2022年以來,銀行業在貿易金融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伴隨科技賦能供應鏈的逐步深入和迅猛發展,金融業務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場景生態的融合發展得到促進,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資源、數字化平臺對接等手段,持續創新貿易金融產品,以充分滿足小微、外貿企業的金融需求;二是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跨境人民幣貿易金融產品,推出跨境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供應鏈金融等一系列貿易結算和融資產品,有效助力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逐年增長;三是金融機構在自貿區、保稅區、特殊經濟功能區進一步加大貿易金融創新力度,充分利用區域政策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四是基于服務“走出去”客群的出發點,依托OSA、NRA、FTN“三類賬戶”體系,我國境內金融機構除了在各賬戶監管范圍內為企業提供基本的結算與匯兌服務外,還通過貿易鏈條將境內母公司授信資源傳輸到境外子公司,協助企業充分利用在岸、離岸兩個市場的融資價格和匯率差異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聯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境外公司辦理出口信保融資等,進一步豐富離岸貿易金融產品、擴大離岸貿易金融服務范圍。
2022年以來,我國貿易金融業務仍存在一系列風險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增長受到沖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貿易摩擦頻發,給我國外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是發達經濟體供應鏈回遷、發展中經濟體供應鏈重組。受疫情和貿易摩擦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加快推進供應鏈回遷,以提高自身的經濟安全和競爭力,對我國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構成挑戰。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調整供應鏈布局,以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對我國外貿競爭優勢構成威脅。三是全球金融環境持續收緊、匯率市場大幅波動。受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美元指數上漲、國際油價下跌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出現緊張和動蕩,導致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匯率市場波動加大,給跨境貿易和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四是全球貿易格局調整,沖擊現有國際貿易秩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對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和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展望未來,我國貿易金融業務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主要體現在:一是落實十九大精神,把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貿易金融業務要緊緊圍繞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服務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和需求,服務國際大循環,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貿易金融業務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支持境外工程承包、對外投資、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貿易便利化。貿易金融業務要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如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為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貿易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產品創新,推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貿易金融產品,如跨境電商金融、跨境人民幣金融、跨境供應鏈金融、跨境保理金融、跨境租賃金融等,為貿易參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流程優化,推進貿易金融業務的電子化、智能化、平臺化,利用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貿易金融業務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貿易金融業務的成本和風險。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快市場拓展,擴大貿易金融業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特別是要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外貿新業態等,解決他們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增強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全球貿易金融的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國際貿易金融組織和機構的合作和交流,如國際商會、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銀行間遠期匯率協議》、《國際保理公約》等,反映我國貿易金融業務的實際情況和合理訴求,推動國際貿易金融規則的完善和發展。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和交流,推動貿易金融業務的本地化和國際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貿易金融業務要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動和協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使用,為全球金融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就是2023年貿易融資行業發展的相關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