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行業分析:紅色旅游正在旅游市場持續升溫
紅色旅游是指以革命歷史遺址、遺跡、遺物為載體,以革命歷史故事、人物、精神為內容,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目的的旅游活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紅色旅游的重視和相關利好政策的出臺,紅色旅游發展基礎不斷完善,發展勢頭日益強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市場特征不斷創新,市場影響不斷擴大,成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旅游市場的一大亮點。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核心,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景區管理體系。全國共有300處經典景區和18個重點紅色旅游城市,涵蓋偉人故里、革命遺址遺跡、烈士墓/陵園、革命紀念場館、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類型,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紅色旅游景區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全國已培育形成浙滬紅色旅游區、湘贛閩紅色旅游區、左右江紅色旅游區等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以及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初步實現了全國紅色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和協同管理。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從2004年的1.4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4.1億人次,實現了10倍增長。單從游客數量上來看,紅色旅游已占據國內旅游產業逾1/4的份額,成為中國旅游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同時,紅色旅游還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協調統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旅游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全年旅游人數較2019年驟減數億人次,參與紅色旅游的游客僅約1億人次。但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家有關部門和多省份多措并舉,積極推動旅游市場回暖,紅色旅游市場恢復情況良好。
2021年,旅游市場迎來了持續復蘇,各大小長假紅色旅游備受追捧。清明節假期,全國各地以“守護·2021清明祭英烈”為主題,紛紛開展掃墓、祭奠英烈等紀念活動,紅色旅游成為多數游客的首選。 “五一”期間,紅色旅游再次掀起熱潮,紅色旅游人次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國慶期間,紅色線路、紅色景區、紅色旅游產品等熱度再攀新高,上海、延安、韶山、井岡山等著名紅色旅游目的地成為旅游者出游的首選目的地。隨著紅色旅游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以及各地“建黨百年”主題活動的開展,紅色旅游不僅成為了疫后旅游業恢復振興的“先行軍”,更為目的地經濟恢復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紅色旅游市場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市場趨于年輕化、多元化、個性化。據抽樣調查發現,2020年參與紅色旅游的游客中,25歲及以下的中青年約占50%。可見,紅色旅游不再僅僅是中老年人回憶崢嶸歲月的懷舊旅游,更是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群體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形式。此外,在國家的提倡下,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推進“紅色旅游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大中小學生的課外生活,也將紅色旅游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根植于學生心中。
紅色旅游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游客對紅色旅游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不斷提高。調查顯示,2021年游客對紅色旅游目的地紅色文化氛圍滿意等級以上的比例為94.5%,其中,非常滿意和較滿意的比例達到79.1%,紅色文化已經深深走進老百姓心窩。游客對紅色旅游的期待也在不斷提升,游客更加關注紅色旅游的品質、體驗、創新、服務等方面。調查顯示,2021年游客對紅色旅游的期待中,最重要的是紅色旅游的教育意義,其次是紅色旅游的文化內涵,第三位是紅色旅游的創新性。
紅色旅游市場特征也在不斷創新,紅色旅游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紅色旅游業態不斷豐富,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成為常態,文化、科技、體育、農業、健康等元素為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賦能,符合新時代人民期待的紅色景區現代化體系正在形成。調查顯示,2021年游客喜愛的“紅色+”融合業態中,游客最喜愛的是紅色+影視,其次是紅色+體育運動項目,第三位是紅色+動漫/游戲,這三項總共占到了紅色+融合業態的40%。
紅色旅游積極探索應用VR、AR、數字化等高新技術,為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游覽體驗,豐富了旅游產品的供給體系。例如,江西省積極推進VR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中的應用,“紅色VR體驗館”在全國首創,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井岡山革命歷史,贏得了廣泛好評。紅色旅游還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推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節慶活動,如“紅色十月”、“紅色五月”、“紅色七月”等,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和體驗方式。
紅色旅游市場影響也在不斷擴大,紅色旅游已經成為了國內外游客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窗口,也成為了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平臺。2021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國際游客超過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了20%。紅色旅游目的地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與國際友好城市、國際組織、國際媒體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了紅色旅游的國際化進程。紅色旅游還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紅色旅游合作,共同探討紅色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經驗,促進了紅色旅游的共享和共贏。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