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業未來發展如何?中金普華淺析
全球3D打印技術發展現狀
3D打印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噴墨打印機的發明,1984年查爾斯?胡爾將光學技術應用于快速成型領域,拉開了3D打印的帷幕。20世紀80年代以后,3D打印行業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各種3D打印技術也在多個行業應用并發展,如今已覆蓋了制造、醫療、學術、航空航天、軍事等多個領域。
按照打印技術的特點,3D打印可分為選擇性激光熔化成型、選擇性激光燒結成型、激光直接燒結 技術、電子束熔化技術、熔融沉積式成型、選擇性熱燒結、立體平板印刷、數字光處理、三位打印技術、及細胞繪圖打印等。
目前,3D打印產業主要成形技術主要包括立體光刻、立體光固成型、PVC塑料燙印復膜、熔融擠出成型、三維噴繪打印、數字光處理。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SLA成型技術發展以來到90年代后期,出現了十幾種不同的快速成型技術,除前述幾種外,典型的還有3DP、SDM、SGC等。其中,SLA、LOM、SLS和FDM四種技術,目前仍然是3D打印技術的主流。
中國3D打印技術發展現狀
國內快速成型技術的研發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時間點上和國際上保持一致,至今已經形成了北航、華中科大、西安交大、清華大學四大研發中心,在科研水平上公認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北航的王華明教授團隊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實現激光快速成型飛機用鈦合金承力結構件的研究機構,并且是唯一一家已經實現裝機的單位;華中科大的史玉升教授團隊在2012年研制出世界最大的激光快速成型設備(1.2x1.2m工作面SLS)。西安交大和清華大學研發團隊也掌握了SLA設備的關鍵技術。
我國近年才引入3D打印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非常大,主要體現在技術和市場應用方面,研發水平不高,與市場銜接度較低,目前還未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與美國已經出現3D Systems和Stratasys兩大3D打印機上市公司不同,我國的3D打印技術起源于西安交大、華中科大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相關的技術轉化集中在校辦企業。
2017年中國3D打印行業發展規模
中國3D打印產業已經發展二十年左右,如今已然成為國內各大企業爭相投資的熱點,并被多家媒體和業界人士標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3D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國3D打印產業仍處于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雖然潛力巨大,但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在商業模式、產品耗材、與傳統工業結合等多個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探索。
目前,國內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電及電子消費品、模具檢測、醫療及牙科正畸、文化創意及文物修復、汽車及其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領域。2012年中國3D打印機市場規模達到1.61億美元,至2016年,中國3D打印產業規模達到11.87億美元(約80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長率為49%。
2017年中國3D打印行業應用情況
3D打印應用的領域廣泛,3D打印在下游應用行業和具體用途領域的分布反映了這一技術具有的優勢和特點,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技術的局限和在發展過程中尚需完善的地方。
目前,隨著國內對于3D打印技術的相應成熟,在生物醫藥行業、航空航天行業、機械設備行業、汽車行業等行業的許多應用領域的對于3D打印的需求較高,就目前而言,從國內3D打印行業行業的下游應用情況來看,3D打印設備主要在消費品/電子、醫療、工業設備、汽車領域、航天航空等行業應用的比較廣泛。
2020年中國3D打印發展前景預測
我國對3D打印的政策支持突出:《國家增材制造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重點提出形成2-3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增材制造企業,建立5-6家增材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標準體系。鑒于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支持,初步預計,2018年我國3D打印市場規模可達到22.5億美元,2022年達到80億美元左右。目前,我國3D打印產業鏈中游存在的主要企業提供包括材料供應、設備制造和打印服務在內的整合服務。隨著技術的發展,產業鏈的各環節會產生專業化的分離,比如演化出專業的材料供應商、設備制造商和打印服務商等。而且,我國3D打印產業鏈上下游還處于發展、探索階段。一方面,3D打印產業鏈上游還處于發展階段。雖然塑料、尼龍、部分金屬等可以作為打印介質,但是打印介質的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擴大;再者,3D打印技術還不是十分的成熟。另一方面,3D打印產業鏈下游還不是十分明確。目前3D打印已經應用到汽車、航空、醫學等領域,但范圍還是有限。如何擴大3D打印在日常生活的應用領域,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探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