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堅持走科技興蠶之路
繭絲綢的近80%以上的生產在中國,如今蠶絲被的興起,把中國的黃斑、雙宮、下繭、汰頭及削口繭大量消耗使用,是國人的消費開始轉變、內需逐漸生成的標志。纏綿一輩子(蠶絲綿一被子),結婚贈老愛幼,中產以上家庭普及及大眾面子消費都開始啟動了。
多元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蠶絲產業各環節的物質與文化資源,拓展藥食用途、飼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態用途等新功能,進一步加強蠶桑資源開發與綜合 利用,增強蠶桑產業的發展能力。
近年來,重慶市黔江區堅持走科技興蠶之路,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蠶業管理總站、四川省蠶絲學校密切聯系,采取聘請技術顧問、舉辦實驗基地等方式,建立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專家的合作依托關系,及時把國際、國內栽桑養蠶新技術引進來,在黔江濯水鎮和石會鎮試點探索研學旅一體化發展,初見成效。
該區以院士工作站和濯水景區為依托,探索蠶桑觀光產業,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著名蠶學專家、原西南農業大學校長向仲懷建立的濯水蒲花河蠶桑產業院士工作站為依托,結合濯水旅游景區,建立了1000畝蠶桑觀光示范區。在蠶桑觀光示范區內栽植果桑100畝,每年5月初游客可到示范區品嘗桑椹,每畝果桑可產桑椹1000斤,產繭100公斤,畝桑產值可達近10000元。
以科研教學基地為平臺,探索桑園綜合利用開發模式。黔江區以雙河絲綢公司為主體,自2009年建成投用石會蠶桑教學基地以來,年培訓技術人員200余人次,建成區、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技術隊伍壯大到170余人,對蠶農的培訓率達到100%。同時,該基地引進紅黃綠彩色蠶試驗養殖成功,探索桑菊套種、桑菜套種、桑下養雞和桑枝蘑菇、桑枝燃料等桑園綜合利用開發模式成功,并在全區推廣,形成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產業鏈,使畝桑綜合收入提高到近10000元,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隨著地區社會生產的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其結果必然發生產業結構的轉移,原來較低層次的產業逐步轉移到后發展的地區我國東部地區工業
化和城市化發展較快,產業逐步升級;原料指向性和勞動力主導型的蠶桑產業逐步轉移到中西部及西南部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而西南部地區土地資源較豐富,勞動力較廉價;可以通過承接轉移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