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陳規趟新路謀新篇 小罐茶為行業破局帶來曙光
品牌的英文Brand是烙印的意思,而品牌的本質就是品牌關系,也即信任、信賴,小罐茶,這個中國茶行業全新的品牌,從上市迄今,剛剛走過三年的歷程,但卻已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烙印,贏得了信任、信賴與口碑,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創下了銷售額破10億的燦爛業績。小罐茶高端的品質和時尚的包裝以及簡約的一罐一泡茶飲方式,契合了當下消費者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從而得以快速發展。
對于中國茶行業而言,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的組合是大勢所趨:茶葉的消費人群和需求相對固定,市場存量空間達數千億規模,且增速明顯,消費者對茶葉的品質、消費體驗素來重視。但這個行業遵循了數千年的小農經濟傳統,急需從非標準化走向標準化、從農業化走向工業化、從混亂競爭走向品牌化競爭,這是中國茶行業必經的現代化轉型。然而變革傳統是困難的,一路走來,主流茶企仍然離現代社會的消費場景相去甚遠。如何破局?作為近年迅速崛起的一家新興茶企,小罐茶的做法值得思考。
包裝:一個小罐,事關重大
小罐茶的橫空出世自有一套打法,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最直觀的感受,首先就是其核心的鋁罐包裝。在知乎提問“如何評價小罐茶?”中,一個網友的回復頗有代表性:“小罐茶讓我覺得最有野心的,就是它們的包裝了……那個小罐子我見過實物,的確精美。當一個品牌花這么大心思去做產品的時候,那么它確實是個有野心的品牌。”
看起來,小罐茶的核心鋁罐不過就是個包裝而已,有那么難嗎?其實,小罐茶為了設計這個小罐,專門邀請日本知名設計師,歷時近三年、修改13稿,耗資500萬;之后,它們又用了2年多時間,打造出世界第一臺全自動直線型鋁罐茶葉灌裝封口機,解決了自動化封膜過程中充氮保鮮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小罐茶獨有的罐形設計、鋁質罐體和鋁箔貼膜封裝等多項技術,早在2015年就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目前處于穩定的受保護期。
這么費勁做一個罐子,不是小罐茶愛折騰,是因為這個小罐意義重大。它承載著小罐茶對于標準化、品牌化的追求:要實現品牌化發展,必須建立獨有的產品形象,并用標準化來復制擴張;要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統一等級、統一定價是基礎。除了內在的品級要統一外,外在的規格也必須統一。
一個小罐,事關重大。自小罐茶誕生之后,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小罐包裝形態的產品,這說明小罐茶確實引領了行業的發展。而2014年才成立的小罐茶,已經擁有了幾十項專利,這說明小罐茶既重視創新,也重視長遠的品牌和發展,知識產權就是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產品:一杯小罐茶,大師作+智能化
在安全的前提下,茶葉的價值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產區、原料、制作技藝。產區和原料相對恒定,最具價值的環節往往體現為制作技藝。
在中國茶領域,制作技藝或許和茶葉的分類一樣龐雜,莫衷一是。但人不同,茶葉作為一種專業度很高的產品,有其公認的業內權威。小罐茶歷時四年,邀請了八位業內權威的制茶大師,作為對應的八款小罐茶的首席產品經理。這些大師用最好的制茶工藝和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為小罐茶的品質把關,也用積攢多年的行業公信力為小罐茶的品質背書。這不僅幫助小罐茶建立起品質穩定的工藝和管理流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消費者對中國好茶的認知標準。
鮮為人知的是,小罐茶一直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提高茶行業生產力。首先是用科學審評來配合大師工藝。在小罐茶,標準化、科學化的審評是品質管控的核心環節,審評的六道關口(海選茶樣、目標茶樣、專家盲評、批批審評、問題審評、質量提升)、四個方法(專業團隊、五因子法、密碼審評、問題追溯),保證了小罐茶的品質能夠穩定在高水平上。
其次,小罐茶做的是面向未來的智能化布局。2017年,小罐茶投資15億元在安徽黃山建立了中央工廠,這也是中國茶行業的首個工業4.0標準的智能化工廠,使得以智能制造變革茶產業正在成為現實。
此外,作為全產業鏈布局的重要技術支撐,小罐茶專門成立了“茶葉再研發中心”和“茶葉工業化研究中心”兩大研究機構,旨在提升小罐茶產品端競爭力的同時,推動中國茶產業的標準化、智能化,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
產業鏈:做中國茶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
茶行業的上游是茶園種植。從無到有,從生態到有機,從茶園到莊園,小罐茶計劃采用收購和控股相結合的方式,與上游種植資源方合作,完成對復雜產業上游的布局與掌控。這是小罐茶走向品牌化經營的必要一步。
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曾宣布:從2018年開始,小罐茶在中國十大名茶的所有核心產區開始建自己的生態茶園。通過建立一千畝左右的示范茶園,帶動周邊的茶農做標準化的種植與管理;通過自建小型氣象站、生物農藥工廠等,讓茶園管理也科學化、規范化起來,最終“帶動整個茶行業進行一場顛覆式的上游的革命”。杜國楹對此充滿信心:產業鏈的專業化、共享化,一定是中國茶行業的未來。
也正因此,小罐茶在安徽黃山建立的中央工廠,同時也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先進、配套最完善的名優茶產品創新基地,集產業技術研發、標準化服務、保鮮包裝、質量安全檢測及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穩定的千億級市場需求,缺乏標準化、工業化、品牌化的行業現狀,小罐茶對此有思考、有布局、有投入,自然有機會。
復盤小罐茶:“逆生長”之路
小罐茶的打法,其實代表著外行進入某個傳統行業的主流打法:從最前端的市場破局開始,建立起消費者對新品牌的認知,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占有市場中的一席之地。此后再上溯至中游——加工端,上游——產業的種植端,如此撼動市場,逐步改寫原有的行業格局。
這條路并不易走。要實現對產業鏈的優化改造,意味著首先要深入原有行業,真正洞察其現狀和痛點,并有效利用原有行業中的積極因素(如十大名茶的核心產區、茶行業的大師),剔除消極因素(如包裝不講究、定價不透明、程序不方便)。小罐茶團隊花了近四年時間入行,就是為了建立起真實的行業洞察力。有人說小罐茶不懂茶,這是個天大的誤解,小罐茶只是深入茶中,又跳出傳統的茶外了,它走了一條與傳統茶企完全不同的路。
這個時代的商業創新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由內而外的自我進化,如榮昌科技洞察行業痼疾,而后借移動互聯網大勢推出的“e袋洗”;一是由外而內的顛覆變革,如小米攜互聯網思維,迅速提升了智能手機的性價比。對于中國茶行業來說,小罐茶無疑是小米式的入侵物種。
客觀而言,中國茶行業沉寂太久,受傳統影響太深,與現代消費場景相去太遠,有一個小罐茶式的物種入侵,正可發揮一點“鯰魚效應”,有益無害。我們不但應當鼓勵小罐茶式的“外來戶”創新,還期望著更多來自傳統茶企的“原住民”創新,中國茶行業的未來,畢竟不能靠因循守舊。
小罐茶的創新之舉,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沉寂的中國茶行業泛起陣陣漣漪,給中國茶的創新變革打造了一個樣本,帶來了一線曙光!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