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間基礎設施潛在需求巨大,衛星產業鏈各環節均將迎來擴容機遇
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年均增長率保持10%以上。按照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十三五”期間將構建形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在經濟轉型和信息經濟的推動下,空間基礎設施潛在需求巨大,衛星產業鏈各環節均將迎來擴容機遇。
風云衛星已在氣象、環境、海洋、農業、水利、航天和科學研究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益。目前風云衛星分為四種型號、兩種類別。風云一號和風云三號屬于同一類,都是極軌衛星,三號是一號的升級替代,目前已經全部替換完成;風云二號和風云四號是同一類,屬于靜止軌道衛星,后者也是前者的升級替代,目前正開始替換。
近幾年,我國發布了包括《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在內的多項衛星應用領域相關的規劃,國家層面的持續推進不斷促進了我國衛星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軍改階段性結束助力北斗軍用市場回暖。2018年是北斗三代密集組網期,到2020年前后,我國共計劃發射35顆衛星,向全球所有北斗導航終端提供服務。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兼容產品貢獻率達到60%。
進入2018年,隨著北斗開啟全球組網,芯片成本下降、定位精度快速提升以及政策扶持等因素驅動下,看好北斗產業有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軍費持續增長為軍工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同時隨著軍改階段性改革任務完成,后續軍改紅利有望逐步顯現。在行業和民用市場,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的不斷完善,北斗的定位精度持續提升,高精度服務將廣泛應用于精準農業、測量測繪、防災監測、智慧交通等領域。據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定位高精度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215億元,2015~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4.9%,北斗民用高精度應用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同時,衛星移動通信具有覆蓋范圍廣、不受地面線路限制以及高質量電路語音等優勢,主要應用于戶外勘探、海洋漁業、應急通信等諸多方面。2016年,我國第一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01星發射升空,“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發射多顆天通一號衛星,進一步提升衛星移動通信服務容量和覆蓋區域。根據新華網數據,未來十年我國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終端用戶將超300萬,參考終端單價8000-10000元測算,預計市場規模超200億元。隨著天通一號商用條件的成熟,運營商電信衛通有望迎來正式放號,所以看好國內衛星通信行業后續的發展空間,可以關注衛星通信產業鏈中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公司。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了繼美歐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自行研制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也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中國風云衛星逐步完成了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形成了高、低軌穩定運行的立體業務格局,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的發展目標。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