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如何轉型突圍
實體書店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民素質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被譽為城市的“文化地標”、讀書人的精神家園。然而,自“十一五”后半期開始,國內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房地產持續攀升推高店面、租金成本,勞動力短缺推高人力成本,兩方面原因導致實體經濟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隨著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絡書店憑借價格便宜、選擇多樣、購買方便等優勢應運而生,經過幾年的發展,給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書店價格低,促銷方式多樣。隨著各大網絡書店推出價格戰等強勢的促銷策略,實體書店逐漸成為樣品間,消費者只看不買成為實體書店的常見現象。
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社會大眾的閱讀革命,數字出版等的盛行進一步壓縮了傳統閱讀的空間。當前廣大社會受眾尤其是青年社會受眾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網絡平臺及其他各類數字終端閱讀新聞、瀏覽信息、獲取資訊。對于傳統出版物的興趣度及依賴度進一步降低。據筆者調查問卷顯示,在大學生群體中,因為多媒體終端的推廣而改變傳統的閱讀書籍習慣的大學生占受訪總數的76%。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對實體書店的銷量帶來了直接的影響。而當前社會上一些浮躁情緒的蔓延,也直接影響到了大眾對于閱讀的認同感與參與度,客觀上也會對書店經營帶來潛在影響。
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發展壁壘亟待進一步疏通。國有新華書店一般具有良好的發展積累,自有店面減少了租金壓力。同時新華書店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教材銷售又有效整固了其經營“基本盤”。而其他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型民營書店很難享受到稅收優惠。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等政策性資金的視野主要集中在新興文化產業或文化支柱產業。它們與中小型民營書店的“聯姻”無論是在主觀認識層面還是技術銜接層面都存在著較大的“疏離”。同時各項孵化待遇及扶持政策的不足,使民營資本對投資中小型書店熱情頓減,現有的民間資本力量也在著力尋求“突圍”路徑。資金等方面的不足帶來了人才流失、經營內容窄化、經營特色缺失等連鎖反應,更導致了實體書店競爭力的滑坡。
實體書店未來的轉型重點:
(1)用戶:突出定位,建立優質顧客資料庫,為消費者差別選書,提高實體書店單店輻射功能。書店經營者應當具體分析消費者需求,針對不同需求進貨或開展營銷推廣活動,再從選址、進貨、營銷等各方面打造品牌特色。書店也應當建立優質顧客資料庫,可以定期向顧客發送新書信息或營銷信息,為其選書推書,維護客戶資源。
(2)渠道:線上線下結合,實體店中保留轉銷量較高的圖書,而其他長尾產品則可以通過網絡書店來吸引消費者。面對目前高額的經營成本,實體店線下擺放所有圖書既不便于消費者選擇,又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針對線下銷量較低的圖書,實體書店可以開通網店,拓寬銷售渠道,也可以吸引其他網上買書的消費者。
(3) 盈利模式:多元化,提供多樣化活動和服務,增加消費者體驗,提供附加價值。消費者和讀者是實體書店的唯一利潤源泉,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活動給消費者創造體驗,在閱讀環境的體驗中提供其他附加服務,通過這些服務爭取盈利機會。
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科技創新所驅動的受眾閱讀結構的代際轉化所必然引發的經營革命。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所秉承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分層經營、特色發展,即不能以一種模式、一種思路、一種門類來考量其發展道路,必須堅持百花齊放,鼓勵各種經營模式、經營類別、經營體制的創新實驗。只有這樣,實體書店才能真正拓展與擁有其生存空間,實體書店背后所綿延的文化力量才能不斷張揚。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