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血液制品長期供不應求,未來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通常說的血液制品就是從其中8%的人血漿蛋白中分離提純制成的,主要包括白蛋白( 60%)、免疫球蛋白( 15%)、凝血因子(<1%) 和其他蛋白質成分( 24%)。
根據蛋白質組學測定,血漿中共含有 10000 多種血漿蛋白,而人類已知的僅有 110 多種,國外用于臨床治療的有 20 多種,而國內最多僅有 11 種。國內血漿蛋白產品中,白蛋白含量最高,其次為免疫球蛋白。現階段,血制品共細分為三大類產品,分別為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與凝血因子。
血液制品的原料是血漿,收集對象是血漿站采漿區域的戶籍的健康居民(獻漿員),由公司自身控制的單采血漿站收集。由血漿采集到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在生產企業內部完成,產品經過批簽發后,直接銷往藥品經營企業(經銷商)、醫療機構,最終由醫院、疾病控制中心等醫療機構提供給患者。
我國目前一年血漿需求量超過 13,000 噸,且會持續增長,而去年總采漿量不足 7,000 噸,約有一倍供應缺口,供需不平衡現狀可見一斑。隨著未來幾年國內血制品企業加強漿站建設,預計采漿量能夠保持 10%年復合增長量,但仍需 5-10 年時間才會達到供給平衡。
國際發達國家血液制品市場已基本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采漿量增長率近年來更是趨于零。如美國市場,漿站的開設與血制品價格升降均為市場化調控,政策對行業影響較小;此外發達國家獻漿人次與獻漿頻次均遠高于國內水平,因此美國血制品供應充足,并有近一半產品出口到海外。
我國血液制品行業與市場發展與國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人均量少、品種結構落后、行業集中度低。在品種數量上,國外已經上市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血漿蛋白產品有近 30 種,國際一流廠商均可以分離和生產 20 種以上的血漿組分產品。我國僅 11 種。相較之下,中國血制品行業仍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社會步入人口老齡化、血液制品適應癥不斷增加,刺激中國血液制品下游需求不斷擴大。預計未來幾年我國血液制品市場規模將會持續走高,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元,達到822億元。
在國內企業生產能力不足、進口管制嚴格的情況下,我國血液制品行業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在臨床治療中,血液制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且隨著產品臨床適用癥狀的增加、老齡人口數量的增長,血液制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血液制品市場規模增速將保持在15%以上,市場前景廣闊。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