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成本高、品質中低端與高價格是我國棉花產業的最主要問題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于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而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棉花是中國種植業生產中產業鏈最長的大田經濟作物,其商品率高達95%以上。
棉花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和棉紡織工業的工業原料,產業鏈涉及棉花加工、流通、紡織、印染、服裝、出口等多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總產量和單產均居世界首位。
據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為3229.6千公頃,比2016年減少146.6千公頃,下降4.3%;全國棉花產量548.6萬噸,比2016年增加14.2萬噸,增長2.7%。
2017年全國棉花每公頃單位面積產量為1698.6公斤。其中,新疆棉花每公頃產量達2079.3公斤,遠高于國內其他棉區平均1108.6公斤/公頃,其棉花單產水平提高以及棉花播種面積占全國比重的提高拉高了全國棉花單產水平。
2017年,我國棉花進口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和巴西,進口量分別為50.6萬噸、25.8萬噸、11.2萬噸、9.3萬噸和6.7萬噸,分別占我國皮棉進口總量的43.8%、22.3%、9.7%、8.1%和5.8%,高品質皮棉進口趨勢十分明顯。
破解國產棉生產成本高、品質中低端與高價格是立足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以提質為關鍵的供給側改革的長期行為,更有利棉花生產保規模保產能,滿足質量的剛性需求。實現品質中高端的關鍵技術。在對“中高端品質”取得普遍共識,行動共識基礎上,把全面提升遺傳品質、生產品質、軋花品質、品質檢驗和提高經濟效益變成具體行動,提出提升品質技術、途徑和措施:
一是培育高品質與早熟性的骨干種質資源,選育高產早熟綜合性狀優良品種和適合機采棉新品種;提高雜種優勢利用水平。急需研究解答雜交種F2或F3能否利用的科學問題。
二是研究和應用提質增效技術,提升中高端棉的產出率。
三是提升棉花耕種收機械化水平,突破機采棉難點技術和關鍵裝備。
主要措施
一是科學合理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堅持棉區“三足鼎立”的合理布局,西北內陸棉區植棉規模不宜超過全國的50%,黃河流域棉區保持30%和長江中游棉區保持20%的合理布局。
二是采取綜合措施推進品種的科學化、區域化布局,提升纖維潔凈度和品質一致性。
三是提高種子生產能力,提升種子檢測能力,加強種子監管和執法能力。
四是促進棉花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五是支持培育優質原棉的產地品牌,提升品牌的帶動效應。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