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砂資源必將提升我國能源保障能力,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油砂(Oil sand),亦稱“焦油砂”、“重油砂”或“瀝青砂”。外觀似黑色糖蜜,其開采方法與傳統石油開采截然不同。簡單地說,油砂開采是“挖掘”石油,而不是“抽取”石油。已露出或近地表的重質殘余石油浸染的砂巖,系瀝青基原油在運移過程中失掉輕質組分后的產物。砂巖多為淡水及半咸水相,以加拿大阿薩巴斯卡河為最大,屬白堊系,面積達33400平方公里。有時也指浸漬輕餾分部分逸出后的一種天然石油的砂或砂巖。可用以提煉重油和瀝青。
油砂實質上是一種瀝青、沙、富礦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瀝青含量為10~12%,沙和粘土等礦物占80~85%,余下為3~5%的水。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碳氫比和高金屬含量的油砂瀝青油。
世界上85%的油砂集中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地區,主要集中在阿沙巴斯克(Ashabasca)、冷湖(Cold Lake)和和平河(Peace River)三個油砂區,面積分別達430、72.9和97.6萬公頃。
我國也是在世界油砂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居世界第五位。專家的一般推測,結合初步調查結果認為,中國油砂資源潛力可能大于稠油資源,初步估算中國油砂有千億噸,可采石油資源量100億噸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貴州。此外,廣西、浙江、內蒙古也有分布。我國油砂遠景資源量為100億噸,預計到2050年,產能將達到年產1800萬噸。
中國油砂勘探開發起步較晚,尚處于普查與初步階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石油公司、科研院所、民間機構等開始關注油砂的開采,國土資源部、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成都理工大學和吉林大學等開始對中國油砂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技術進行專門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了全國的油砂資源評價,對油砂分布區塊進行鉆探并取得儲量的大發現,開展了油砂水洗工藝和干餾工藝技術研究,研發了油砂分離技術設備,并進行了油砂分離現場試驗,取得良好效果。中國石油現場試驗的成功標志著向油砂的產業化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與世界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與利用相比,我國在非常規油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方面相對比較滯后,對油砂礦的資源潛力研究與評價技術、開采技術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得比較少。但是,我國油砂礦點多面廣,且含油率高,有的地區油砂含油率高達12%以上,勘探前景十分喜人。
在松遼盆地的西坡圖牧吉農場處發現了大面積的油砂礦分布區,經勘測在4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區內可供開采的含油10%以上的油砂儲量為1.04億噸,其中達到B級以上儲量的礦床面積9.6平方公里,可供開采的油砂量為1350萬立方米,含油量達357.5億噸。該區油砂資源儲量大,品質高,賦存淺,油砂層厚,宜于露天開采。
油砂礦的開發利用,是對我國液體燃料能源的重要補充,隨著油砂資源基礎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配套工藝技術的不斷創新,油砂資源必將提升我國能源保障能力,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