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紋鋼、型鋼、法蘭盤產業地方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及建設可行性
項目提出的背景
自上世紀中葉至今,盡管轉爐煉鋼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世界電爐鋼比例不斷增長,從1950年增長到2014年的33.8%。電爐鋼比例的增長,主要是由于跟高爐轉爐長流程相比,電爐煉鋼具有固定投資小,消耗鐵礦石、焦炭、水等資源少,占地面積小,可比能耗低,對環境污染少,工廠可接近資源產地及市場,啟動及停爐靈活等優點,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是基于電爐煉鋼煉鋼的優質特性,為了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型產業,啟動了環保改造項目。其主要內容包括綜合原料場、雜質煉鐵工藝設施和輔助設施以及配套的全廠公輔設施。生產工藝流程采用“電弧爐煉鋼-精煉爐精煉-連鑄-軋制-剪切-包裝”的傳統生產流程。擬新購建100噸電弧爐生產線一條,環保改建項目正式投產后,年產螺紋鋼,型鋼、法蘭盤等100萬噸,達到行業內領先水平;高端產品比例達54%,深加工比例約1/4。此次技術改造項目是公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載體。在此過程中,立足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精品螺紋鋼、型鋼研發生產基地,打造優特鋼材生產領頭羊。配合公司的升級轉型,實現具有一流的技術工藝裝備、一流的優特螺紋鋼、型鋼產品、一流的節能環保體系、一流的經濟效益和現代化、生態化的新型綠色鋼鐵制品的目標,以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為先導,市場需求為契機,技術改造為基礎,設計一條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螺紋鋼、型鋼生產線,實現工藝和設備的優化,達到降低運營成本,建設高效益的目的。
一、《中國制造2025》要求鋼鐵行業有效化解過剩矛盾并促其向高端發展
2015年5月19日,《中國制造2025》(以下簡稱《制造》)正式公布。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制造》明確提出通過“三步走”來實現戰略目標: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要求穩步化解過剩產能,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同時,《制造》還明確提出在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環節,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由此,從政府促進行業發展長期戰略層面看,在此輪制造業轉型升級大潮中,鋼鐵行業作為產能過剩行業將成為去產能工作的重點對象,而作為傳統制造業也必然面臨向高端邁進的要求。
二、符合浙江省鋼鐵產業政策
浙江省是用鋼大省、產鋼小省,鋼鐵產能不大,以特鋼為主,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浙江省印發浙江省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指出引導鋼鐵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實施鋼鐵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制訂鋼鐵生產全流程“兩化”融合解決方案。樹立質量標桿,升級產品標準,加強品牌建設。實施節能環保改造升級,開展環保、節能對標活動,加快企業能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發揮浙江省鋼結構產業集聚優勢,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筑,結合棚戶區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開展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試點,積極推進鋼結構住宅發展,大幅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本項目作為建筑、基建用鋼材,具有多年生產經驗,完全符合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筑,結合棚戶區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鋼種需求。
三、項目建設符合個杭州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鋼鐵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建立適應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要求的廢鋼循環利用體系。依托符合環保要求的國內廢鋼加工配送企業,重點建設一批廢鋼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產業鏈,提高廢鋼加工技術裝備水平和廢鋼產品質量。發展廢鋼產業、利用廢鋼替代鐵礦石進行冶煉,對緩解我國鐵礦石資源緊張、降低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廢鋼利用的環保效益極為可觀。據測算,每多用1噸廢鋼可以比鐵礦石冶煉減少1.6噸碳排放、3噸固體廢棄物排放、綜合能耗降低60%。從1994年到2013年間,我國鋼鐵市場共利用廢鋼鐵10.8億噸,相當于少開采礦石46億噸、節省原煤10億噸、減少17億噸碳排放。本項目旨在利用廢舊鋼鐵產品冶煉成品螺紋鋼、型鋼等,資源循環利用符合杭州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建設必要性
一、聚焦實體經濟及制造業,有力支撐鋼鐵市場需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同時,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由此來看,十九大報告所體現出的經濟發展思路,即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并將工業制造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
從產業構成來看,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工業,尤其是現代制造業。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行業,鋼鐵行業與工業制造業密切相關,下游制造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將有力支撐鋼鐵市場需求。2017年以來,隨著國內宏觀經濟持續穩中向好,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制造業的穩定增長,推動了鋼鐵行業市場需求不斷回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我國鋼鐵行業2017年提前完成5000萬噸去產能任務,近兩年已累計壓減超1億噸產能。雖然鋼鐵產能不斷下降,但鋼鐵產品產量卻出現增長,粗鋼表觀消費量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由此來看,以工業制造業為代表的下游用鋼行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當前促進鋼鐵市場需求回升、鋼鐵產量增長的重要動力。未來,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引下,政府在建設現代經濟體系過程中更加重視實體經濟,且工業及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成為重中之重,這將為我國鋼鐵行業營造出更為寬松的市場需求環境,為鋼鐵行業的持續發展和轉型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建設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為高端鋼材需求注入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由此來看,將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需要鋼鐵行業的支撐,尤其是符合高端制造需求的優鋼、特鋼等精品鋼材的有效供給。諸如,將我國建設成航天強國,要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而航天裝備需要不銹鋼、高強度合結鋼、電磁純鐵等鋼材,以及合金材料(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和鎳鉬鎢合金)等;又如,將我國建設成交通強國,要發展高鐵網絡,高鐵機車需要碳素鋼、耐候鋼、不銹鋼、鋁合金等多種鋼材,而車輪作為高鐵關鍵部件,在制造時對鋼材的潔凈度、強韌性、耐磨性及軋制工藝、檢測條件等都有極高的技術要求。
另外,我國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等,同樣也需要鋼鐵行業在關鍵共性技術方面的有力支撐。2017年10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公布《關于印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的通知》,共提出優先發展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174項,其中涉及鋼鐵行業及相關產業的技術有十余項。未來,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在諸多領域都將為拉動高端鋼材需求注入動力,推動鋼鐵行業加快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創新和關鍵技術研發,逐步擺脫低端化、同質化競爭,努力向高端化、特色化轉型發展。
三、深化房地產市場改革,建筑用鋼需求將長期穩健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催生大量商品住房需求,我國房地產市場呈現繁榮發展態勢。由于住房建設需要大量螺紋鋼、線材、盤螺、圓鋼等建筑鋼材,房地產行業用鋼量幾乎占據我國粗鋼消費量的半壁江山。但同時,隨著商品住房投資屬性、金融屬性逐漸增強,房地產價格持續暴漲,市場泡沫日益明顯,對我國金融市場、社會經濟乃至社會民生都形成了巨大的潛在風險,房地產市場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灰犀牛”。與之對應,一旦房地產行業風險釋放、市場波動過大,對建筑用鋼需求甚至整體鋼鐵行業需求都將造成巨大沖擊。
針對房地產市場當前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由此來看,政府通過明確房地產“用來住的”定位,極力去除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減少市場過度投資和炒作。短期來看,政府通過嚴厲的限購、限售等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形成一定抑制。2017年以來,受政府政策收緊影響,作為先行指標的商品房銷售增速持續下滑,將逐步影響后續房地產市場行為。屆時無論是房地產開發投資,還是施工面積及新開工面積增速都將逐步趨緩,從而螺紋鋼、線材等建筑鋼材需求逐步承壓。但長期來看,政府深化房地產市場改革,主要針對房地產出現的市場失靈進行調控,并非完全壓制房地產不能發展,而是根據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及要求,在房地產市場化供給的基礎上,建立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給體系。
我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仍在前進的路上,仍要求房地產行業持續發展,無論是市場化供給還是非市場化供給,無論是商品房還是保障房、廉租房、共有產權房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未來,在十九大報告指導下,我國房地產行業將經歷深度改革和調整,房地產市場將逐步企穩,并走向更為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將對建筑用鋼需求及鋼鐵行業形成長期穩定支撐。
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助力鋼鐵行業“走出去”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產業、金融、文化等多領域的廣泛合作發展必然為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轉型、深化國際合作、優勢產業轉移等帶來全新機遇,也為我國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鋼鐵等產業過剩產能提供廣闊空間。
從戰略合作重點來看,“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重點構建歐亞區域便利化網絡,加快中亞大通道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推動陸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干線通道等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和完善,而這毫無疑問將催生巨大的鋼鐵市場需求。2017年10月,必和必拓發布的“一帶一路與大宗商品”研究報告顯示,在其搜集的2000多個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項目中篩選出大約400個核心項目,這些項目總投資高達1.3萬億美元,將催生大量對于建材和設備的需求,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拉動鋼鐵需求,預計可催生多達1.5億噸的鋼鐵需求增量。可以預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對我國鋼鐵行業在擴大出口規模、產能合作與輸出、全球競爭力提升等方面都將提供重大機遇窗口。同時,伴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將持續保持在高位,并產生大量鋼材需求,對我國鋼鐵行業需求增長形成有力支撐和持續動力。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