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飼料行業產業分析及行業現狀解讀
我國飼料業起步于上世紀70 年代,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飼料加工業、飼料原料工業、飼料添加劑工業、飼料機械工業以及飼料科研教育、質量安全檢測與監管體系等為支撐的比較完整的飼料工業體系,飼料產品品種齊全。我國飼料工業伴隨著畜禽、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而迅猛發展,從 1992 年起飼料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到2011年我國飼料總產量躍居全球第一,已經多年連續占據世界飼料總產量首位。不過2017年后,我國飼料產量處于不斷下滑局面。
數據顯示:2018年產量為24213萬噸,同比下降14.94%。2019年中國飼料產量達26184萬噸,與2018年相比略有上升,根據全國飼料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從龍頭公司的產量占比來看,產量處于前三的公司包括新希望、海大集團和雙胞胎集團,2018年飼料產量分別為1714.8萬噸、1065.4萬噸和1000萬噸,占我國飼料總產量比重分別為7.5%、4.7%和4.4%,CR3產量占比約為16.6%。與德國、日本CR3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我國龍頭集中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豬飼料產品市場企業競爭格局來看,按照銷售量和營業收入,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梯隊:其中第一梯隊的代表企業是雙胞胎集團、正大集團以及正邦集團,銷售量超過600萬噸,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居于第二梯隊的主要有唐人神、禾豐以及大北農,這幾家企業銷售量在200萬噸以上,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第三梯隊的代表企業主要有正虹科技以及金新農等。
從禽飼料產品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梯隊:第一個梯隊以新希望六和為代表,飼料銷售量超過1000萬噸,營業收入超過600億元;第二梯隊以溫氏集團以及亞太中慧為代表,門檻為飼料銷售量超過500萬噸,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其余的企業可以歸入第三梯隊,代表企業為禾豐以及康達爾等。
盡管行飼料業整體進入成熟階段,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然存在著漸進性創新的機會,繼續推動著產品技術與生產工藝的升級。例如在產品上,以微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的生物環保型飼料的發展,在水產料方面由沉性顆粒料向浮性膨化料的升級,以及在各個品類上都存在的根據飼喂階段越來越細分的料種;而在生產上,由于物流變得更加高效便利,能夠支撐更大范圍的運輸,也使得更大產能的單廠越來越多,通過更集中的規模化生產提升效率,同時也通過專業化車間或專業化生產線提升品質。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