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運行業市場發展現狀
一、水運行業概述
1. 水運行業的定義和分類
水運行業又名水路運輸或水上運輸業,是使用船舶運送客貨的一種運輸方式。水運主要承擔大數量、長距離的運輸,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的運輸形式。在內河及沿海,水運也常作為小型運輸工具使用,擔任補充及銜接大批量干線運輸的任務。與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水上運輸主要有運量大、成本低、效率高、能耗少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速度慢、環節多、自然條件影響大、機動靈活性差等缺點。
我國水運行業可以按貿易種類、航行區域、運輸對象、船舶營運組織四大方式分類:
- 按貿易種類分,可分為國內水運和國際水運。國內水運又可分為沿海水運和內河水運。國際水運又可分為遠洋水運和近海水運。
- 按航行區域分,可分為海上水運和內河水運。海上水運又可分為沿海水運和遠洋水運。內河水運又可分為江河水運和湖泊水運。
- 按運輸對象分,可分為貨物水運和旅客水運。貨物水運又可分為干散貨運輸、液體貨物運輸、集裝箱運輸、重大件運輸等。旅客水運又可分為客滾運輸、客運運輸、旅游運輸等。
- 按船舶營運組織分,可分為船隊運輸、航線運輸、定期運輸、不定期運輸等。
2. 水運行業的產業鏈
水運行業的上游包括船舶與集裝箱等運輸設備的設計、制造、維修,大宗商品的生產,以及運輸所需的物料備件的制造;中游包括船舶和港口的運營、航次管理與航線開拓、安全管理、船員管理、相關設施租賃等領域;下游則主要是有貿易與運輸需求的企業。
水運產業上游的企業包括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船舶及相關設施設備制造企業,以及中集集團等集裝箱制造企業;水運產業中游的企業則有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盛航海運股份有限公司、長航鳳凰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水運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水運行業發展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1954-1978年的導入期,這一時期,水運行業主要承擔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以滿足國內生產和消費的需求為主,國際貿易運輸為輔,水運規模和水平較低,船舶和港口設施落后,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 第二階段是1978-2000年的成長期,這一時期,水運行業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逐步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水運規模和水平顯著提高,船舶和港口設施不斷更新,運輸效率和安全性明顯提升,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
- 第三階段是2000-2017年的高速成長期,這一時期,水運行業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水運規模和水平迅速提升,船舶和港口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運輸效率和安全性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市場競爭力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 第四階段是2017年至今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水運行業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著力提升水運質量和效益,水運規模和水平穩步提升,船舶和港口設施不斷優化,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保持高水平,市場競爭力在國際上保持領先地位。
三、水運行業政策背景
近年來,國家對于水運在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先后出臺了《公路水運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規則〉的決定》、《關于支持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的通知》等政策,優先支持鐵水聯運型、空鐵聯運型樞紐建設;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和“證照分離”改革,壓減和下放部分資質等級分類。
2021年,國家出臺了《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了水運行業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水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和保障。《規劃》提出,到2025年,水運行業要實現以下目標:
- 水路貨運量達到85億噸,年均增長約2%-3%,其中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3.0億標箱,年均增長5.5%。
- 國家高等級航道和主要港口建設完成,水運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水運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水運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水運創新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水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 國家高等級航道總里程達到1.9萬公里,其中長江干線航道達到1.2萬公里,珠江干線航道達到1.5千公里,海河干線航道達到0.2千公里,京杭大運河干線航道達到0.6千公里,其他重要內河航道達到3.4千公里。
- 國家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70億噸,其中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40億噸,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0億噸,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2億標箱,內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億標箱。
- 水運服務質量和效率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水運運輸成本占國內物流成本的比重降低到10%以下,水運運輸時間縮短20%以上,水運運輸可靠性提高10%以上,水運運輸滿意度提高15%以上。
- 水運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水運事故總量、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20%、30%、40%、50%,水運事故發生率、死亡率、直接經濟損失率分別降低10%、20%、30%,水運安全監管覆蓋率、水運安全監管效率分別提高10%、20%。
- 水運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水運能耗總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15%、20%、25%,水運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降低15%、20%、25%、30%,水運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提高10%以上,水運環境保護投入占水運總投入的比重提高5%以上。
- 水運創新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水運科技創新投入占水運總投入的比重提高5%以上,水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提高10%以上,水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率提高15%以上,水運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水平提高20%以上,水運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提高25%以上。
- 水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水運國際市場份額提高5%以上,水運國際合作項目數量和規模提高10%以上,水運國際標準制定和參與水平提高15%以上,水運國際組織和平臺建設和參與水平提高20%以上,水運國際話語權和制度影響力提高25%以上。
四、水運行業供需情況
水運行業供給情況
水運行業的供給主要包括船舶和港口的供給。船舶的供給主要由船舶的數量、類型、規模、結構、性能等因素決定。港口的供給主要由港口的數量、位置、規模、結構、設施、效率等因素決定。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水運行業的供給情況如下:
船舶供給:我國船舶總噸位達3.4億載重噸,其中國際航行船舶總噸位1.9億載重噸,占世界第一位。我國船舶結構不斷優化,集裝箱船、油輪、散貨船等主要船型占比達到80%以上,船舶平均載重噸位達到4000噸以上,船舶平均壽命為14.5年。我國船舶性能不斷提高,船舶節能減排、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港口供給:我國港口總吞吐量達到146億噸,其中沿海港口總吞吐量132億噸,內河港口總吞吐量14億噸。我國港口規模不斷擴大,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2576個,內河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1138個。我國港口結構不斷完善,集裝箱、礦石、液體化工等專業化碼頭占比達到60%以上,港口與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運輸方式的聯運能力不斷增強。我國港口效率不斷提升,港口作業效率、船舶通航效率、水運服務效率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水運行業需求情況
水運行業的需求主要包括貨物和旅客的需求。貨物的需求主要由貨物的種類、數量、價值、運輸距離、運輸時間等因素決定。旅客的需求主要由旅客的數量、目的地、出行目的、出行時間等因素決定。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水運行業的需求情況如下:
貨物需求:我國水路貨運量達到76億噸,其中沿海貨運量64億噸,內河貨運量12億噸。我國貨物需求結構不斷變化,集裝箱、礦石、液體化工等高附加值貨物需求增長較快,糧食、煤炭等低附加值貨物需求增長較慢。我國貨物需求特點不斷顯現,貨物運輸距離趨于延長,貨物運輸時間趨于縮短,貨物運輸安全趨于重視。
旅客需求:我國水路旅客運量達到1.2億人次,其中沿海旅客運量0.8億人次,內河旅客運量0.4億人次。我國旅客需求結構不斷優化,客滾運輸、旅游運輸等高品質旅客運輸需求增長較快,客運運輸等低品質旅客運輸需求增長較慢。我國旅客需求特點不斷突出,旅客出行目的地趨于多樣化,旅客出行時間趨于集中化,旅客出行安全趨于關注。
五、水運行業價格指數
水運行業的價格指數主要包括船舶價格指數、港口價格指數、運輸價格指數等。船舶價格指數反映了船舶市場的供求狀況,港口價格指數反映了港口市場的供求狀況,運輸價格指數反映了運輸市場的供求狀況。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水運行業的價格指數如下:
船舶價格指數:2020年,我國船舶價格指數為101.4,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其中,新船價格指數為100.6,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二手船價格指數為102.2,比上年上升2.2個百分點。船舶價格指數的上漲主要受到船舶需求的回升、船舶供給的減少、船舶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響。
港口價格指數:2020年,我國港口價格指數為99.7,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港口作業價格指數為99.9,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港口服務價格指數為99.5,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港口價格指數的下降主要受到港口需求的減弱、港口競爭的加劇、港口效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響。
運輸價格指數:2020年,我國運輸價格指數為100.2,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沿海運輸價格指數為100.4,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內河運輸價格指數為100.0,與上年持平。運輸價格指數的上升主要受到運輸需求的恢復、運輸供給的緊張、運輸成本的上升等因素的影響。
六、水運行業競爭格局
水運行業的競爭格局主要包括船舶市場的競爭格局、港口市場的競爭格局、運輸市場的競爭格局等。船舶市場的競爭格局反映了船舶制造、銷售、租賃等環節的競爭狀況,港口市場的競爭格局反映了港口建設、運營、服務等環節的競爭狀況,運輸市場的競爭格局反映了運輸企業、運輸路線、運輸模式等方面的競爭狀況。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水運行業的競爭格局如下:
-
船舶市場的競爭格局:我國船舶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國內外分化的特點。在國內市場,我國船舶制造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占據了國內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主要有中遠海運重工、中國船舶集團、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江南造船、江蘇揚子江船廠、武漢船用機械、大連船舶重工等1。在國際市場,我國船舶制造企業面臨著來自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主要有現代重工、三菱重工、三井造船、達飛海運、馬士基等。
- 港口市場的競爭格局:我國港口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區域性和專業性的特點。在區域性方面,我國港口市場主要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其中東部區域的港口市場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主要有上海、寧波、廣州、深圳、天津、青島等。在專業性方面,我國港口市場主要分為集裝箱、散貨、液體化工等專業市場,其中集裝箱市場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主要有上海、寧波、廣州、深圳、天津、青島等。
-
運輸市場的競爭格局:我國運輸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和差異化的特點。在多元化方面,我國運輸市場涵蓋了干散貨、液體貨物、集裝箱、重大件等多種運輸對象,涉及了沿海、內河、遠洋、近海等多種航行區域,存在了船隊運輸、航線運輸、定期運輸、不定期運輸等多種船舶營運組織。在差異化方面,我國運輸市場根據運輸對象、航行區域、船舶營運組織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運輸需求、運輸成本、運輸效率、運輸風險等,導致了不同的運輸價格、運輸質量、運輸服務等。
七、水運行業發展趨勢
1. 水運行業將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質量和效益
水運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水運行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 加強船舶和港口的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建設,提高船舶和港口的節能減排、安全性能、運營效率等水平,降低運輸成本和環境風險。
- 優化水運的運輸結構和運輸模式,提高水運的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強水運的市場競爭力和客戶滿意度。
- 拓展水運的運輸范圍和運輸內容,增加水運的運輸量和運輸價值,提升水運的運輸效益和社會效益。
- 推進水運的國際化和區域化發展,加強水運的國際合作和區域協調,提高水運的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地位。
2. 水運行業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國家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拓展發展空間
水運行業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國家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共贏發展。具體而言,水運行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參與和貢獻:
-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水運服務,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
- 積極參與國家綜合貨運樞紐的規劃和建設,提供高效率的水運聯運,促進國家綜合貨運樞紐的功能完善和效能提升。
- 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高安全的水運保障,促進國家重大戰略的順利推進和成果落地。
八、水運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 水運行業存在的問題
水運行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水運行業的發展不平衡,沿海和內河、東部和西部、大型和中小等水運市場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水運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合理,水運效益的提升空間有限。
- 水運行業的發展不協調,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和配合不夠,水運與產業、物流、旅游等領域的融合和協同不足,水運的綜合效應和綜合價值不顯著。
- 水運行業的發展不可持續,水運對環境的影響和壓力較大,水運的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水平較低,水運的社會責任和公眾認同度較弱。
2. 水運行業的建議
針對水運行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 加強水運行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制定水運行業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統籌協調水運行業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和發展步驟,形成水運行業的發展共識和發展動力。
- 加強水運行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完善水運行業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優化水運行業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機制,增加水運行業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激發水運行業的發展活力和創新能力。
- 加強水運行業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大水運行業的科研投入和成果轉化,推動水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裝備更新,培養水運行業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水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 加強水運行業的協作聯動和開放合作,加強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和協調發展,加強水運與產業、物流、旅游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和協同發展,加強水運與國內外市場的對接和互利共贏,構建水運行業的發展生態和發展格局。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