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截至2018年9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
今日上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重慶等多地深化醫改典型經驗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今天的主題是介紹深化醫改典型經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體改司監察專員姚建紅表示,推動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截至2018年9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
姚建紅提到,以“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為目標,以醫聯體建設、遠程醫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為抓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提升基層服務能力。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姚建紅認為,在試點先行、探索創新的基礎上,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公益屬性明顯強化,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路徑,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補償機制更加科學合理,對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合理收入,多數省份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補償80%,政府補助補償10%,醫院內部消化10%。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逐步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醫務人員積極性得到調動,開展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目前試點范圍已擴大到所有城市,全國面上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姚建紅指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基本整合,實現統一覆蓋范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等。推動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截至2018年9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大病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2017年大病患者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五年多來累計超過1700萬人次受益。
姚建紅強調,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建立市場主導的價格形成新機制。實行進口藥零關稅,推動下調抗癌藥的采購價格,開展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在對39種專利藥品和度假生產的藥品開展談判的基礎上,又對7種抗癌藥開展醫保準入國家談判,平均降幅達56.7%,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探索完善藥品集中采購機制和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價形成機制。
姚建紅還表示,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健全綜合監管體系。事中事后監管得到強化,逐步擴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監督檢查覆蓋面,2017年監督檢查87萬余家醫療衛生單位,覆蓋率超過80%。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運用,加快推進醫保智能監控,已有超過90%的統籌地區開展了醫保對醫療服務的智能監控,逐步實現對門診、住院、購藥等各類醫療服務行為的全面監控。
姚建紅還指出,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至55元,進一步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提質擴面。醫教協同深化醫學人才培養,完善全科醫生培養使用激勵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全科醫生25.3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1人。
總的看,醫藥衛生領域關聯性、標志性改革全面啟動,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設相繼推開,我國多項主要健康指標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實現“一升兩降”,即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10年的30/10萬降為2017年的19.6/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降為2017年的6.8‰,用較少的投入取得較高的健康績效。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