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
自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東中線工程已全面通水四周年。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四年前的12月12日,來自長江流域的水源開始一路向北奔涌而來。
南水北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已經全面通水的東線、中線工程大幅提升了沿線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據水利部消息,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其中,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191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則向山東供水31億立方米。僅就中線而言,這也相當于從丹江口水庫向北方搬運了超過1300個西湖的水量。而歷時近3年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到輸水100億立方米,實現水量翻倍增長也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通過采取限制地下水開采、直接補水、置換擠占的環境用水等措施,不少干涸的河流重現生機。”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副司長袁其田介紹,中線一期工程連續兩年利用丹江口水庫汛期棄水向受水區30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已累計補水8.65億立方米,河湖水量明顯增加。與此同時,河道復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環關系逐步恢復,華北地區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趨勢有效遏制。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穩定;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3條試點補水河段的地下水回升平均都在0.5米以上。
生態補水增加了河湖水量,提升自凈能力,水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天津市中心城區4個河道監測斷面的數據顯示,水質由補水前的Ⅲ類—Ⅳ類改善到Ⅱ類—Ⅲ類;河北省白洋淀監測斷面入淀水質由補水前的劣Ⅴ類提升為Ⅱ類;河南省鄭州市補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體,安陽市的安陽河、湯河水質由補水前的Ⅳ類和Ⅴ類水質提升為Ⅲ類。
曾有專家表示,南水北調工程不是一般意義的水利工程,其同時實現了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湖泊水量增加以及水質顯著改善三大效益。誠如通過限制地下水開采、直接補水、置換擠占的環境用水等措施,南水更是讓北方多地河湖干涸、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等問題得到了緩解。2018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正式啟動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截至11月30日,累計補水近4.37億立方米。相對應地則是,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計壓減地下水開采量超過14.78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位明顯回升。
“目前,中線工程進入冰期輸水,已抬高渠道運行水位,并適當減少輸水流量,保持較低流速。”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總調度中心副主任韓黎明介紹,為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南水北調中線沿線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撈冰設施,并設置了排冰閘,緊急時可以排出流冰到渠外;閘門安裝有熱融冰裝置,可加熱門槽,保障冬季閘門順利啟閉;渠道中的一些部位還設置水流擾動裝置,通過不斷擾動水流避免結冰。
對于下一步南水北調的工作重點,袁其田表示,水利部將著眼解決新時期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三大水安全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