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云見日 中國汽車行業注定大有可為
2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強調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文章為中國汽車市場注入了一陣強心劑。當下,我國汽車銷量經歷了連續20個月的負增長,反映出的實質是中國車市長期以來依賴于消費紅利的高增長模式退坡,同質化競爭嚴重與技術瓶頸壁壘兩大難題橫亙在汽車產業面前。但是,對于處在相對低谷期的中國汽車行業,既要正視困難,也要撥云見日,看到變革中的發展機遇,奮發圖強,重裝啟航,相信中國汽車行業未來必將大有可為。
消費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石。汽車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汽車消費社零占比高,增長空間大、帶動效益強,是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內容。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對汽車消費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即便是經歷了連續兩年的負增長,我國汽車產銷量依舊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雖然,疫情給了2020年汽車市場一記當頭棒,2月份我國汽車銷量僅31萬輛,下降達79%。但是,我國汽車消費的潛力猶在,尤其是隨著近期一系列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限購城市松綁帶來購車剛需、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有望被激活以及老舊車輛置換等需求得到釋放,中國汽車市場消費回暖可期。
市場競爭是汽車行業發展的保障。長期以來,我國汽車工業產能處于持續放大的爬坡階段,政策利好與消費需求疊加釋放讓部分車企習慣了高增長紅利的舒適區,以高產能產品搶占新市場,忽視了技術創新與市場風險。在高銷量紅利消退后,部分企業騎虎難下,市場也陷入同質化競爭嚴重、技術落后等的尷尬局面。中國汽車由高產量向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路徑,跑馬圈地模式注定走向盡頭。行業的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各家車企更要進一步提升競爭意識,苦練內功,主動迎合向上發展的汽車消費氛圍,在供給端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科技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希望。中國的汽車工業想要在下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由大變強,關鍵在于能否抓住傳統汽車發展減速時期布局新技術的機遇。近年來,全球風投資本與科技企業大力度布局,蘋果、百度、谷歌等企業紛紛跨界涉足智能出行。未來隨著萬物互聯時代漸近,未來汽車工業的轉型方向也將成為滿足用戶對美妙出行無限向往的綠色化、智能化,汽車將作為智能出行的硬件載體通過跨界、創新、融合被賦予新的定義,這注定將會是新的巨大藍海,也是行業的大轉折點。行業革命性的變化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應該認清形勢、錨定方向,不斷解放思想,突破固有觀念,從而使得中國汽車工業在下一輪的競爭中更有機會搶據有利地位。
汽車行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標志,也是一個現代社會繁榮的基礎,無論過去還是未來,汽車注定將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對于中國汽車而言,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暫的,行業面臨的困難也是暫時的,做大做強既是自身發展需要,更是全國人民的期許。撥云見日,中國的汽車市場,注定大有可為。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