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洞察 |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分析?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伴隨高新技術區而生,從90年代發展至今,我國共批準成立了16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中生物醫藥類(含醫療器械類)園區67個,形成了包括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內的產業集聚區,此外,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區的四川、重慶也展現出良好的產業基礎。
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基于對全球生物醫藥重點集聚區發展優勢研究及成功經驗借鑒,發現作為人才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形成區域集群發展的基因。同時,政府的指導和規劃以及技術創新在產業集群的發生發展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存在主要問題分析
(一)頂層缺乏統籌規劃,導致園區布局分散,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從國家層面上看,缺乏統籌的空間布局規劃,導致全國范圍內出現大量產業定位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缺乏園區特色。從地方層面上看,由于缺乏全省、全市或者全縣層面的空間布局,園區數量眾多、分散且規模較小,園區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缺乏明確的區分,在招商以及引進人才方面,出現區域內部以及與周邊區域低水平甚至惡性競爭的問題。
(二)園區產業準入、退出與考核機制不完善,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在產業準入層面,缺乏明確的產業審核機制,一方面會出現園區招商方向與園區產業定位不相符的問題,此外,在中西部地區某些不發達區域,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時,產業準入門檻低,容易產生承接環保要求不達標的產業的問題。
(三)園區創新要素聯系不緊密,影響園區創新網絡績效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不均衡,大部分園區創新能力不強,園區內部醫藥企業、科研機構、高校、醫療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創新要素聯系不夠,影響創新網絡在專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等層面的績效水平。
此外,企業存在科研投入不夠、對創新認識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并且產學研合作機制尚未健全,也進一步影響企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原始創新能力。
(四)產城分離,出現“只有產業沒有城市”的發展窘境
園區在規劃之初,并未關注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大都著眼于“工業區建設”,出現“只有產業沒有城市”的發展窘境,城市化功能的生活性公共設施建設和社區的配套服務力度不足,對產業區的支撐性不足,影響園區可持續發展。
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未來發展建議
(一)統籌規劃,重點扶持幾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等特點,集聚發展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因此,要重點扶持幾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立足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基礎,重點在新藥創制、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扶持若3-5個頂尖產業集群,瞄準世界前沿技術趨勢,差異化布局各產業集群產業定位,同時給予各類政策和資源傾斜,快速提升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
(二)完善產業準入退出標準,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一方面加強產業管控與審核,明確產業審核流程,加強產業審核,杜絕不符合產業定位的企業入園。同時構建招商“黑名單”,將具有失信記錄的企業納入“黑名單”,防止引入園區。
另一方面,明確企業退出機制,在國家政策基礎上,設立剛性出孵年限;針對達到出孵期限不夠畢業標準的企業,通過設立加速器,承接轉移。此外,動態化監測園區企業外遷擴張需求,將具有遷址意向的企業納入預警體系。
第三,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以園區定位為導向,構建考核指標體系,例如以產業原始創新為定位的產業園區,要以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作為考核導向,加大對園區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情況、園區企業研發活動情況、園區高層次人才數量等指標的考核力度。
(三)打造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與網絡化、協同化發展
構建數字化專業創新服務系統,打造產業創新服務平臺。通過產業數字化生態系統,實現區域生物醫藥創新要素和創新實力的摸底,同時能掌握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源的最新分布,實現創新要素的全球鏈接,精準掌握全球創新人才、創新技術和創新資本等資源。基于產業數字化生態系統,以產業創新要素的數字化為抓手,推動產業創新服務資源的集聚,由政府發起構建市場化運作、服務于雙邊市場模式的第三方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實現產業創新服務的精準匹配。
(四)加強產城融合,打造國際生態宜居環境
借鑒美國硅谷產城融合發展模式,首先在園區硬件環境上,園區內建有高檔的住宅、豪華的酒店、大型購物中心、超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等,這是科學園內部產城融合的基礎,也是科學園演變為科學城的前提。其次在園區軟件環境上,園區內不僅引進了一流的醫療、保健、教育、休閑娛樂等資源,還著重培養科學園特有的社會人文氣息,通過舉辦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節,以增強人才對本地的認同感。因為在知識經濟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科學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人才的競爭,更取決于對全球優秀人才的競爭。因此,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在打造人才高地的系統工程中,必須著重解決園區“宜業不宜居”、“產業網絡發達而社群發育不足”等問題,推動產業建設與城市功能建設,堅持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并重,結合城市國際化要求,合理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以高端產業區域現代社區的有機結合而打造生活實驗室(LivingLab),建設生命科學、健康生活示范城,從而推動國家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