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撐,海洋工程裝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海洋新材料是指專屬用于海洋開發的各類特殊材料。根據《海洋高技術產業分類》,海洋新材料包括5個技術門類,細分為12類產業。目前,海洋新材料的主要產品包括海洋用鋼(鋼筋和各類不銹鋼)、海洋用有色金屬(鈦、鎂、鋁、銅等)、防護材料(防腐、防污涂料、犧牲陽極材料)、混凝土、復合材料與功能材料等。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新材料產業國產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部分產品實現了完全國產化,但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部分種類產品的市場長期被國外大公司壟斷。
海洋裝備材料的腐蝕防護與防污是嚴重制約重大海洋工程技術和裝備發展的技術瓶頸之一。目前海洋裝備工程最有效的防護方法是有機涂層防護技術,應用率超過80%。我國海洋防護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距,國內的環保防污涂料市場主要被國外公司所掌控。涉海重防腐涂料基本上被國外大公司壟斷。
我國高端船舶及海工裝備用鋼研制近年來取得突破并實現裝船。如鞍山鋼鐵、寶鋼股份自主研發的特種鋼成功打破技術壁壘替代進口,實現為我國超大型集裝箱整船“中遠海運雙子座”供貨。盡管我國在海工用鋼方面取得多項突破,但目前仍有部分品種的鋼材不能滿足國內高端船舶及海工用鋼的需求,關鍵部位的超高強度鋼材仍需進口。
我國在海洋石油工業方面應用復合材料制備和應用領域起步較晚,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技術水平和數據積累方面較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美國和日本在復合材料制備和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纖維自動鋪設、液態復合成型等技術都十分成熟。目前,國外企業占據了我國碳纖維80%的市場。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海洋工程等工業領域都體現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同時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價格在降低,未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會越來越廣。
我國海洋工程用鈦起步晚、規模小,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同美、俄、日等海洋強國相比,在應用領域、基礎研究、鈦材生產技術、設計與應用技術及相應配套技術等各個環節,大體有15年~30年的差距。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海洋用鈦合金體系,并有一定的應用。但由于應用的性能數據支撐不充足,海洋工程構件建造規則還不完善,加工設備能力不夠、產品規格小以及材料生產成本高等諸多原因,海洋用鈦合金尚存在產業化水平低、應用不足的問題。隨著海洋開發的不斷深入,鈦合金工程化應用程度的加快以及材料成本的降低,未來海洋用鈦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海洋工程既是出于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同時又對經濟有巨大拉動作用,國務院公布《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把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列入八項主要任務之一,提出要“加快自主創新,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建設造船強國和實施海洋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工信部下發的《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確定了有關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開發的重點領域,在發改委進行的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前期調研中,海洋工程被明確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產業之一。
“十一五”期間,我國用于海上油氣資源開發的投入將達1200億元;而根據初步完成的《“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預計“十二五”海洋工程投入為2500億-3000億元,將帶動新一輪海洋工程裝備投資熱潮。未來10年我國油氣產量將以20%的速度遞增,海洋工程裝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