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體外診斷(IVD)行業現狀與市場發展前景趨勢分析
市場規模
2022年中國IVD市場規模達到1700億元人民幣,與2021年13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相比,增速超過30%,國產產品占比超60%。如果加上出口產品銷售額并統計原料、配件及耗材的銷售額,估算2022年中國IVD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2800億元人民幣。2022年的市場增長主要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分子診斷和POCT等領域的需求激增。預計2023年行業規模總體出現下降,去除新冠業務的影響,常規業務的增長率在10%左右。2023-2029年中國IVD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4.6%,到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人民幣。
市場結構
按照技術路徑劃分,中國IVD市場主要由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血液分析、POCT、凝血、血糖、尿液分析等細分領域組成。其中,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為主要市場,占比超過50%。生化診斷作為傳統的IVD技術,市場份額占比在逐漸下降。POCT作為新興的IVD技術,受到新冠疫情的刺激,市場份額占比大幅提升,預計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其他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占比相對穩定,但也存在不同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按照應用場景劃分,中國IVD市場主要由醫院、體檢機構、科研單位、第三方檢驗機構等終端用戶組成。其中,醫院是最大的終端用戶,占比超過70%。體檢機構是第二大終端用戶,占比約15%。科研單位和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占比較低,但也有較快的發展速度。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醫療資源的下沉、醫療服務的多樣化,IVD市場的終端用戶結構也將發生變化,不同類型的終端用戶對IVD產品的需求和偏好也將有所差異。
產業鏈分布
按照產業鏈分布來看,IVD行業的上游原材料有蛋白、抗體、抗原、分子診斷酶、一次性塑料管等,中游制造分為IVD儀器設備、IVD試劑盒,下游應用端為醫院、體檢機構、科研單位等。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IVD試劑上游的核心原材料處于嚴重的“卡脖子”狀態,核心材料基本被跨國企業所壟斷,如Hytest的心肌標志物的原料,Meridian的寄生蟲、真菌檢測原料,龜甲萬的糖化血紅蛋白原料等。而國內以試劑原料作為主營業務的領軍企業是菲鵬生物,目前在原料領域發展勢頭強勁,但目前市占率較低。其余IVD的上市公司也逐漸開始去探索原料的開發,如安圖生物、新產業、萬孚生物、熱景生物等都成立了獨立的原料研發部門或公司,進行抗體抗原、微球磁珠等原材料的開發。
IVD儀器領域,比較成熟的儀器,如生化儀,儀器基本處于開放狀態,國產廠家的試劑只要去適配市面上現有的儀器(日立、貝克曼、邁瑞、東芝等),不需要進行儀器研發。高端的儀器領域,如化學發光儀儀器,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穩定性,基本上采用試劑與儀器一體化的封閉體系,由廠家自行研發或采用OEM代工模式,目前各廠家的儀器都是非標準化的設計,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此外,由于IVD的儀器是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整合了高速自動化、精密光學、非標結構、集成電路、流體力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學科,開發難度較大,周期較長,只有大型的IVD頭部企業(如:邁瑞、安圖、新產業、邁克等)才有實力去開發與試劑相應的大型配套儀器,中小廠家的IVD儀器開發主要分布在小型或自動化程度較低的POCT儀器。
IVD試劑盒診斷技術,按照IVD細分領域劃分,不同的診斷技術往往對應不同的試劑盒,檢測的指標和應用領域也不同。作為最傳統的生化診斷,常常應用于醫院常規檢測。作為市場份額占比最大的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檢測領域多,包含術前八項、腫瘤標志物、傳染病監測、基因檢測等。其他細分領域包括血液分析、凝血、血糖、尿液分析等,不同的細分領域涉及不同的技術,如干化學、光度法、電極法、比色法、熒光法、電化學發光法等,檢測的指標和應用領域也不同,如血常規、凝血功能、糖尿病、腎功能、尿常規等。不同的細分領域有不同的市場規模、增長速度、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競爭格局
中國IVD行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細分領域有不同的競爭者,包括跨國公司、國內上市公司、國內非上市公司等。跨國公司在高端市場占據優勢,國內上市公司在中低端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力,國內非上市公司在特定的細分領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2022年中國IVD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前十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僅為28.6%,其中跨國公司占比為13.8%,國內上市公司占比為11.4%,國內非上市公司占比為3.4%。
跨國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主要競爭者有羅氏、西門子、貝克曼、雅培、丹納赫、生物梅里埃等,這些公司在全球IVD市場也占據著領先的地位。跨國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渠道資源、客戶忠誠度等方面,尤其在高端市場,如分子診斷、流水線、質譜等領域,跨國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遠高于國內公司。跨國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國內公司的國產替代、政策的調整、市場的下沉等方面,跨國公司需要不斷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加強本土化的研發、生產、銷售等能力,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和服務的質量。
國內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主要競爭者有邁瑞醫療、安圖生物、新產業、萬孚生物、達安基因、科華生物、圣湘生物、熱景生物、天晟新材、華蘭生物等,這些公司在國內IVD市場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國內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控制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產品適應性、政策支持等方面,尤其在中低端市場,如生化診斷、免疫診斷、POCT等領域,國內上市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遠高于跨國公司。國內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挑戰主要來自于技術創新的不足、品牌影響力的不強、渠道資源的不足、客戶忠誠度的不高等方面,國內上市公司需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增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渠道的覆蓋和深度,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國內非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主要競爭者有菲鵬生物、邁克生物、天隆科技、諾唯贊、博普生物、銳賽科技、華大基因、華大智造、華大樂普等,這些公司在國內IVD市場的某些細分領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國內非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靈活性、專注性等方面,尤其在一些新興的或者細分的領域,如原料、質譜、基因檢測等領域,國內非上市公司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機會。國內非上市公司在中國IVD市場的挑戰主要來自于規模的不大、資金的不足、管理的不規范、競爭的激烈等方面,國內非上市公司需要不斷擴大規模,增加資金,規范管理,提升競爭力。
發展趨勢
中國IVD行業的發展趨勢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 醫療需求的增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的增多、健康意識的提高等因素,醫療需求將持續增長,尤其是對于預防、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等方面的需求,這將推動IVD行業的發展。
- 醫療改革的深化: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深化,醫療資源的下沉、醫療服務的多樣化、醫療質量的提高等方面將促進IVD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基層醫療機構、體檢機構、第三方檢驗機構等終端用戶的需求,這將帶動IVD行業的下沉和多元化。
- 醫療技術的進步: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IVD行業的技術水平、產品性能、檢測范圍、檢測速度等方面將不斷提高,尤其是對于分子診斷、POCT、質譜、流水線等高端技術的應用,這將提升IVD行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綜上所述,中國IVD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各個行業參與者不斷創新、合作、競爭,共同推動IVD行業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